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丽水 > 文字新闻
金村的“身份拼图”
发布时间:2024-05-27  来源:龙泉新闻网  发布开发区:浙江龙泉经济开发区

  金村始建于五代,居龙泉市小梅镇东南边陲,村庄所在地海拔400米,距离市区50千米。在金村,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窑”“古道”“水运码头”这样的字眼,它们交错着拼接着,几乎等同一个村庄已将自己的身份证明郑重交付,并最终与时代幻变中的文化地标有效拼接在一起。

  金村是一座窑,金村是一条古道,金村是一个码头。

  金村窑:熄不灭的窑火

  明陆蓉《寂园杂记》卷14有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又曰琉田,即后来的大窑),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这段引文出自《龙泉县志》,这是后世对金村窑地位仅次于大窑的评价。而事实上,金村窑始烧于五代,其烧制时间要早于大窑。

  当时,与庆元县交界的金村一带是龙泉窑最早烧制青瓷的地区之一,它成为龙泉青瓷崛起于五代/北宋的第一个瓷业中心。遥见当年的金村,瓷窑林立,窑火连绵,是怎样的一番繁华盛景!金村窑烧制的青瓷,最典型的特征是胎白釉淡,胎骨坚薄匀称,造型规整端巧,制作精细讲究,器表施以纤细刻花,器底大多满釉,采用泥点加垫圈支烧。其主要的器类有壶、瓶、罐、炉、盘、碗等。金村的淡青色釉青瓷产品,被很多业内行家认为是当时艺术青瓷的上品。

  金村窑业的盛衰脉络与整个龙泉窑的盛衰脉络是一致的,始烧于五代时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它的盛衰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时代与生活志趣幻变的一个烙印。万事万物,荣枯反复,莫过如此。

  行到村子中央,便看到一座气韵不凡的“金村窑”矗立着,一面黄旗迎风招展,黄旗上书“不灭窑火”四个大字,跳动着,闪烁着,仿佛在回望,又仿佛对着世人在宣告:“金村窑”回来了!是的,金村窑回来了。这座新的“金村窑”正是建于2017 年大窑龙泉窑考古遗址公园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际。

  据窑主王怡荣介绍,该窑系30多米长有27 间烧房的大型柴烧龙窑。常态下,每月烧一窑。古时,烧制青瓷有龙窑、炉窑两种,均由木柴烧制完成,不像今天的青瓷艺人们几乎都是采用更为便捷更易于掌握温控的“气烧”“电烧”。时代进步为青瓷烧制提供更多的可能。柴烧龙窑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载体,也是江浙等地烧造瓷器的重要窑炉形制,依山坡而建,形状如龙故名。而能掌握或从事这种以“龙窑”为主体的“土法烧制术”的青瓷艺人却越来越少。原因有二:一是采用“柴烧”温控更难,成品率更低;二是龙窑兴建地带必须具备足够土地使用面积及充裕的木燃料、水资源等。近些年,在龙泉,仍有少部分瓷人孜孜不倦在坚持着“龙窑”烧制青瓷,王怡荣是其中一个。

  “千年窑火不灭”,其意义就在于薪火代代相传,更好地传承和光大,也正因了这一份传承、光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才能成为全球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陶瓷类项目。

  开窑前往往还要举办祭窑式。祭窑式,主要有拜祖师爷、择基建窑、祭窑、窑场用膳、入窑、做窑福等环节,这是龙泉瓷业长期发展形成的一种习俗。净手、上香、喝开窑酒、祭天、祭地、祭九天玄女……整个祭窑进程虔诚、庄重、肃穆,同时不乏“节日”般的欢欣喜悦。很多瓷人都选择农历七月十八这一天祭窑、开窑,相传这是龙泉青瓷哥窑祖师章生一创制“窑变青瓷”的日子,后人顺理成章将其视为“祭窑日”。

  而在曾经的古窑场上,一些村中还存有较为完整的“窑神庙”,庙堂内供奉的窑神原型据说是宋代的督窑官。

  古道:一条通“瓷”之路

  琉华山下,一条古道因“瓷”应运而生,这就是寻访者必走的“大窑—金村”古道。整条古道由鹅卵石铺设而成,起于大窑村,止于金村码头,途径岙底亭、金砖铺地、陈万里旧居、安清社、管家大屋、十里亭、九思亭、林坳社殿,全长约2.5千米。

  追溯古道兴建时间,当为宋代龙泉窑业最繁华时期,或更早。古道是当时各窑区、村落、码头间的纽带,集路、桥、亭为一体,作用于瓷品及制瓷器物的运送往来,不像民间所为,应是官府出资兴建,所谓的“官道”。如今,这条古道少有人迹,古道两旁杂草丛生,昔日人马欢腾的喧闹景象已荡然无存,但古道的保存相对完好。在古道上经常出没的,除了沿古道上琉华山攀爬的驴友,便是一些来古窑场寻访的朝圣者。

  王怡荣带着一拨人从金村出发,沿古道行进。他告诉我们,这条古道上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距金村不到一千米处的“九思亭”。而隐藏在九思亭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九思亭”从外形上看与一般古道上所见的凉亭并无二致,泥墙黑瓦,前后门直通,亭内左右各置一长木凳,供路人休憩。从亭梁柱间一串模糊的文字中,我们还能辨认出现在的亭子修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

  当年兴建这座亭子首要功用是供往来于大窑、金村之间的窑工歇息,而从亭子的名字“九思亭”又可以看出,这座亭子的另一功用是“思想教育”,类似于当下的“道德教育基地”。竖立亭子一侧的九思亭木牌上写有一段介绍文字,我摘录于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北宋大臣何执中(1044-1118,字伯通,处州龙泉人)心系百姓,在商旅往来最为频繁的大窑—金村古道上,命人修建一座九思亭,取孔子“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之意,供往来奔走的窑工、商旅歇脚,同时鞭策人们“九思而后行”,鼓励人们清正为人,严守“初心”,成为兼具“九思”品格的谦谦君子。可见,任何朝代任何统治者都会在一个“心”字上下功夫。龙泉青瓷能在历史上取得如此辉煌成就,恐怕也离不了这些窑工们良好的品性。

  据王怡荣介绍,若干年前的某一日,“九思亭”牌匾被盗,苦寻不得。大约过去十数年,这牌匾在某一日突然就又回到了九思亭,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有人分析,窃贼盗走牌匾原想换几个钱,但始终未能出手。一日复一日,面对“九思”,一思又一思,盗走牌匾的人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就有“九思亭”牌匾失而复得这个故事。

  码头:勾画梅溪上的美好蓝图

  与“大窑—金村”古道相对应的是古道尽头的金村水运码头。梅溪是瓯江上游重要支流之一。当梅溪蜿蜒着流过金村段,江面开阔,水势平缓。遥想当年,这里烟波浩渺,舟楫横渡,号子连绵,是何等一番景象,而今日的清幽分明告诉你,现代交通的发达已渐渐抹去昔日水运的繁华。

  然而,经文物考古研究部门多次考古发掘,“金村码头遗址”又重新进入人们视线。像一个见证时光的老人,深沉的守望中,带着一种不舍,一种包容和对未来的期许。

  金村码头遗址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瓷片标本,主要为龙泉窑青瓷及少量青花瓷片。金村码头是当年大窑、金村窑青瓷产品的主要的外销出口渠道。龙泉青瓷走向世界,金村码头是大写的一笔。古窑业之发达、古码头航运之地位,最终让金村列入大窑龙泉窑遗址核心保护区,成为古代青瓷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站之一。“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已纳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首批遗产点名单。

  如今,古窑址一带的宽阔水域已勾画在金村人的美好的蓝图中,一个包括龙舟竞渡、梅溪漂流、考古研学等的水上运动中心正一点一点向我们走来。

  窑火回头。

  舟楫回头。

  在金村这一座瓷性的村庄里,你能看到的,不仅是满山满坡的青色瓷片,还有一张在窑炉中不断浮动的新生的脸庞。

上一条:兰溪市政府召开第57次常务会议:研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等相关事宜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