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近年来,重庆市长寿区通过多年持续升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并积极探索不同的运营模式,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和农业生产的效能正在加速提升。
质效共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日,记者来到长寿区海棠镇海棠村六组看到,华岳棠乡村旅游发展(重庆)有限公司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水田里的水稻秧苗郁郁葱葱,旱地上玉米长势喜人,还套种了丹参、玄参等经济作物……“如果不是因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我也不会回来搞农业!”公司负责人黄胜告诉记者,他以前在外经商,去年得知海棠村六组、八组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于是流转土地近2000亩,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以及粮药套种相关产业,目前,各个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这些大的土坡,以前连人都很难上去,更别说机器了!”黄胜指着一处坡田告诉记者,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小田变大田、坡田变梯田、陡坡变缓坡,生产便道、排灌设施一应俱全,这些都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条件,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前小田机收每亩100元,现在大田每亩只要80元。”长寿区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何晓伟介绍,截至2023年底,该区建成高标准农田43.2万亩,目前,全区在建2023年度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3万亩,已经完成所有建设内容。为了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效,在2022年度6.5万亩普通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长寿区还整合历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结余结转资金,在全市率先将规划投资标准提高到3000元/亩。
据了解,今年,长寿区拟重点围绕渝巫路沿线和洪湖——万顺片区,按照整体规划、整镇推进、整村实施的思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核心,整合交通、水利、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集中投入,实现涉农项目的区域整合、规划整合、建设整合,提升项目区整体效果,打造桃花河流域现代智慧农业示范引领区。
积极探索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
在云台镇安坪村,一处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的梯田里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水稻秧苗。北大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农业服务事业部负责人张小涛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公司种植的具有极强抗旱能力的水稻,能够在旱地里生长并保证稳定产量。北大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综合性工程总承包、国际工程承包、跨行业跨地区施工国家一级资质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该公司作为长寿区2023年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承包方,采用施工+运营的模式,整体实施了3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7000亩耕地运营,有效解决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谁来种”的问题。
张小涛介绍,他们承包的项目于去年底开工,目前已基本完工,惠及全区5个乡镇11个村组。同时,公司对改造后的农田进行托底运营,根据项目地区环境气候特点,创新采用水稻+旱稻直播技术模式,克服了大面积分散种植的运营难题。作为央企,该公司还创新利益链接机制,落实“一年一分红”机制,保证农户的长期利益;积极培育农村农业服务性资源,设立农业产业工人固定岗位60个、辅助工岗位300余个、培育村集体劳务组织1个、村集体农机服务团队1个。
“谁来种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应有举措。长寿区在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模式,让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有人种,种好田”,积极探索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模式、国有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共营模式、高标准农田+耕地开发建设模式、(国企)央企投资+运营模式等。
此外,长寿区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还统筹推进生产条件改善和生产能力提升,分批分类推进10个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基地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整治的撂荒耕地开展代耕代种,统筹推进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将废弃园林地复耕、撂荒地复耕复种等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内容一并统筹实施,实现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