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发现最美铁路·春涌秦巴走西成”网络宣传活动在陕西汉中佛坪站启动后,“发现团”成员们沿着西成高铁沿线,齐聚绵阳,观摩高铁技术领域的“智慧成铁”创新成果,了解“高铁+人工智能”为中国科技城带来的多元创新基因和强大创新实力。
5月20日,央省媒体记者一走进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产业园,立即被身旁一辆消毒加湿机器人所吸引,“没想到这些前沿技术,居然在园区的日常工作、生活场景中得到了应用。”
在工业机器人展区,来自智昌科技的双臂机器人可代替研究人员将实验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实验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特种机器人展区,船舶清洗机器人可在轻度浑浊水中正常工作,清洗效率是人工的百倍;在服务机器人展区,乐聚的小型双足仿人形机器人可以大幅左右转动,做俯卧撑、翻跟斗,曾在2023年成都大运会亮相……
“这类应急救援机器人市面上也比较多,你们的优势是什么,是否能定位到水中的位置?”看着眼前的U型救生圈,中国网记者唐佳蕾忍不住发问。
“我们的U型救生圈能够第一时间对落水者进行快速、精准、远距离、遥控救援,还能够自动修正航向。”机器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U型救生圈便于携带、遥控,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最大程度争取黄金救援时间。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赞,唐佳蕾觉得这趟旅程收获颇丰。“一走进来,就感受到满满的科技感,像一个未来城一样,也看到了绵阳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心。”唐佳蕾说,希望绵阳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够和高铁建设碰撞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同样觉得收获满满的还有华商网记者祁鹏玉,科技成果展示带来的震撼让他振奋不已。“这是我第一次来绵阳,最让我震撼的是绵阳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到了多个场景中,比如无人船与无人机技术,让我见识到了‘高铁+人工智能’的巨大魅力。”
祁鹏玉提及的“高铁+人工智能”其实是绵阳工务段展示区呈现的无人船与无人机技术。区别于过去的“蛙人”下水检测,无人船可以一个人单独对铁路桥体下方及上下游的河床断面进行测量,生成河床断面示意图;而无人机技术可清晰、精准地采集VR影像、建立三维模型,对比分析桥路设备和铁路周边环境变化,提前发现隐患。
从“绿皮车”到动车组,从“万国机车”到“复兴号”,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日益“丰满”的铁路网,让“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民众便利出行的真实写照。调研已经结束,但思考还在继续:未来,绵阳如何将“高铁+人工智能”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