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县的铁皮石斛、香菇成功入选全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截至目前,我县上榜农产品达5个,数量与永康市、兰溪市并列位居全市第一。
“这是我们精心选育的‘仙斛一号’,刚种下去没多久,这是种了三个月的,你看它在我们的智能化大棚里长得多快。 ”日前,在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基地,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基地场长朱卫东正带领工人们在铁皮石斛大棚里查看石斛的生长情况。“从盆栽里取苗到炼苗再到种苗,我们都十分小心,但凡哪个环节出错了,就会影响生长。”朱卫东向我们介绍,武义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已有370多年历史。武义铁皮石斛鲜品茎黄绿色,纵纹色浅,略具青草香气,味淡或微甜,嚼之初有黏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干品铁皮石斛黄绿色,略具青草香气,味淡,后微甜,嚼之初有黏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无渣滓。
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县生产中药材的龙头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寿仙谷就开始研究探索铁皮石斛的人工栽培,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焱不知多少次攀爬到深山悬崖峭壁之上,反复观察、分析铁皮石斛的生长环境,最终他得出结论:“铁皮石斛的养分就聚集在岩石缝隙里的由花草、树木枝叶腐烂后形成的腐殖质”。基于这一突破性认识,他研发了铁皮石斛仿野生有机栽培技术,开创了铁皮石斛人工栽培的新纪元。
“寿仙谷创立了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为一体的低碳生态高效循环产业模式,利用灵芝、食药用菌生产后的菌渣,经发酵配制成种植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这不但有效解决了食药用菌产后废料及农林产品下脚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建立了低碳生态高效循环产业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李明焱表示,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严禁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农药、激素等物质,并遵照药材自身生长规律,建立了有机、GAP及生态循环栽培技术体系,通过了专业有机产品及GAP认证,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地药材”。
近年来,武义铁皮石斛种植产业已逐步发展为部分乡镇的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铁皮石斛这一传统药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规划和鼓励政策,形成了以寿仙谷“有机国药养生园”、现代农业“石斛精品园”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铁皮石斛标准化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园区。寿仙谷作为当地龙头企业,探索出一套“标准制定+品种选育+有机栽培+优质原料+精深加工+高质量产品+药养文旅”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优势,构建了产业带富、项目生富、平台帮富的共同富裕模式,实实在在帮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眼下,不是香菇常规采摘季节,不过在武义创新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却十分繁忙。工人们穿梭在一个个育菇大棚里,正细致地采摘着香菇。据了解,该基地主要研发建立智能化、自动化日产2万香菇菌棒生产线,是一个由企业提供场地,实现农户直接“拎包入户”,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创业新平台。如今,该基地已成为武义县优质香菇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所产的“浙香6号”香菇也上榜了浙江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
武义县种植香菇始于民国。民国21年(1932年)12月,宣平县韩宝恒的香菇在省建设厅举办的农产品展览会上获甲种奖。1982年,武义县李明焱在全国率先发明香菇野外供料栽培技术。1986年,香菇代料生产正式列入县级“星火计划”项目,在利好政策推动下,武义香菇总产量快速突破3000万袋,1996年达到5000余万袋,跃升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1997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武香一号”为浙江香菇新品种,成为武义香菇走出县域的“敲门砖”。
近年来,我县香菇品种以浙香6号、L615为主,肉质肥厚细嫩、质优价高,采收后部分进行鲜品销售,剩余产品经烘干后以干品形式销售。传统的香菇产业有季节性,且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我县通过“双百共富”计划,投入运营食用菌“双百共富”乡村振兴产业园,创新采用工厂化栽培模式,实现“冬菇夏种”,带动菇农增收。菇农邹文俊告诉记者,“以前种香菇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采摘工人也难雇,而且一年只能种一季。现在,这里的香菇都是按照工厂化标准生产的,每个育菇棚可以自主控制适合香菇生长的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因子,实现订单式生产,而且非常的轻松。
除了智能化育菇,基地还为全县菇农提供优质菌棒。目前,基地研发了香菇菌棒全自动化生产线,从拌料、套袋、育菇、出菇等,全程实现智能化生产,人工成本仅为常规模式的1/6,大大提高了菇农的效益。去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省农科院等单位共同起草编写《香菇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该标准规定了香菇工厂化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要求,促进了香菇工厂化生产的推广,于2023年11月开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