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静安区探索创新,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深入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汇聚“静邻暖心”救助力量。记者从静安区民政局获悉,最近,静安区发布了《关于推进静安区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建设的工作指引》,提出将建设“1+14+X”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站点。“计划到2024年底建成1个区级、3-5个街镇级示范性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到十四五末,各街镇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各具特色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建设,争取实现全域覆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静安区从物质、健康、教育、就业、社会支持、家庭照顾六大维度,对困难家庭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形成高、中、低三个层级的困境程度,建立“红色、黄色、绿色”三类预警机制,提前防范贫困发生。
15岁的小志因父亲病逝、母亲患有乳腺癌而遭受较大打击,进而性格封闭。静安区“静邻暖心屋”的工作人员,从居委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小志的基本情况,对小志开展了入户评估。工作人员根据评估结果为小志及其家人讲解政策,帮助小志家庭申请低保救助,同时链接课业辅导资源,培养小志的学习兴趣,制定学习计划,提升了小志的学习积极性;链接专业的心理咨询,缓解小志的自闭倾向。
社会救助要依靠多方联动,静安区已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救助新形式。“区民政局坚持党建引领,联动医保局、教育局、公安局和司法局等职能部门,深化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等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合作。”
静安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公益沙龙等方式,共计吸引235家社会组织、32家爱心企业、1690名志愿者加入社会救助中。截至2023年,静安区共投入资金911余万元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共计26个。
社会救助的关键之一在于主动发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静安区构建困难群众综合需求评估体系,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服务规范和服务类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平台。目前,静安区打造了一批具有服务类社会救助特点的服务品牌,包括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花样伙伴”、面向中青年的“赋能提升”、面向老年人的“身心安康”、面向身心障碍者的“融合支持”及面向大重病家庭的“暖心陪伴”等5大系列品牌和20余个服务子项。
近三年来,共对1376户家庭开展了年度需求评估,有序推进基本服务5076人次,个案管理服务3372人次;开展2465次“两小时伙伴”线上志愿陪伴与支持服务,累计服务时长为4930小时;开展群体支持小组31个,总受益人次为215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儿童青少年“花样伙伴”系列服务550余名困难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助力100余名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困难家庭儿童青少年顺利进入高中、高职就读,近10名困难家庭儿童青少年成功考入大学、大专。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静安区将积极打造“静邻暖心”服务类社会救助实体空间站,汇聚社会救助力量,共同守护民生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