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开设企业服务专窗,为企业打造“查、问、办、评”一体化综合服务窗口;在皮革城设立首个“企业综合服务驿站”, 以“小驿站”撬动“大服务”,着力打造15分钟“企业服务圈”……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去年以来,海洲街道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启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以“三支队伍”建设为牵引,建活企业服务队伍,打通服务窗口,以一系列更具突破、更有实效、更加可感的政策举措,为辖区内各类主体提供全链条、全周期服务,激发了各类主体投资发展积极性,开启海洲街道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新篇章。
线下+线上
搭起政企沟通“连心桥”
“服务效益非常高!非常满意!谢谢你们”日前,顺利拿到营业执照的陆爱敏向海洲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连连道谢。
原来,陆爱敏从承租方手中租下了位于梅园路上的一间沿街房屋,准备用于经营房产中介。但正当准备申办营业执照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一开始查询到这间房屋属于住宅性质,没办法办理营业执照,当时我就犯了难,不知道能找谁帮忙。”幸好,陆爱敏从其他商户口中得知了海洲街道新设立的“企业服务专窗”。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命之氧、经济发展活力之源。去年,海洲街道多措并举,助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立足小微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服务流程、优化系统功能,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在去年年底正式开设企业服务专窗,为企业打造“查、问、办、评”一体化综合服务窗口。
如今,在海洲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商户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无需取号、排队,即可直接前往企业服务专窗接受“点对点”服务,更提供专业部门的联系方式进行远程协助,实现了从热线向在线、从咨询向办事阶梯式跨越。
于是,在得知陆爱敏的诉求后,专窗的工作人员立刻展开咨询、调查。当天,经海洲街道后台审核,结合现场检查、核验反馈等信息,不到一个小时,陆爱敏的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不仅如此,事项办结后,工作人员还将陆爱敏拉进了政务服务企业群。
海洲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叶真夷告诉记者,这个政务服务企业群,亦是海洲街道延伸政务服务的新举措,“为进一步便利企业群众办事,切实解决群众需求,所以我们想出了组建一个政务服务企业群,提供‘365不打烊’政务管家服务。”
据悉,该群目前已容纳近300家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群众的办事效率,多位来自市、街道的专职人员入驻该群,为商户提供“客厅式”专家问诊。
“一直以来,我们把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作为工作人员培训重要内容,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常态化开展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导师帮带工程,让企业群众真真切切体验到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叶真夷说,在窗口服务的团队都是由平时业绩尚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组成的,因此无论是日常下班后还是节假日,群里专业的答疑解惑24小时不停歇,真正让企业遇事“有处问、有人答”。
专区办+上门办
建好政务增值“能量站”
“你好,我要在皮革城B座开一家新店,想来注册登记一下。”“好的,你只需要把相关资料给我,在这里登记一下就行了。”4月15日,来到海皮党群服务中心二楼,记者看到在这里,四五家企业的负责人正在咨询、办理相关业务,工作人员耐心地将办理所需材料和注意事项一一告知。
海宁中国皮革城市场经营主体多、人才数量大。数据显示,目前皮革城市场经营主体总量高达4800余家。
如何从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升级,全民助力海宁中国皮革城打造皮革时尚全产业平台,推动海洲街道深耕优势市场提档升级,促进经济向好向优发展?今年以来,海洲街道积极破题,全力抓牢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要求,经过前期调研、走访,在皮革城设立首个“企业综合服务驿站”,以“小驿站”撬动“大服务”,着力打造15分钟“企业服务圈”。
拓资源、搭桥梁、强服务,打通企业综合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与普通驿站不同,该驿站同时链接了政务资源和市场资源,梳理罗列出近80条涉企服务事项清单,专门针对皮革城范围内的小微企业。换言之,皮革城范围内的企业“足不出城”就能完成工商注册、经营变更、档案查询等多方面的政务事项。
新平台究竟“新”在哪、“便”在哪?桌面上名为“海洲街道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涉企服务事项清单”的立牌吸引了记者的视线。立牌上罗列了惠企政策宣贯、企业育才奖励、废弃物再生利用、“兜底办”专窗服务等大大小小共14项内容。区别于基础的80条服务事项,增值服务事项不仅全程免费,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具体,而且提供了专业人员的联系方式,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启“直通车”。
“无论是服务专窗,还是服务驿站,都是我们聚力‘三支队伍’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有效举措。”海洲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才队伍,目前,海洲街道正积极筹备专门服务辖区内两个人才公寓的“流动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