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多年前,长江奔腾,潮汐涨落,泥沙沉积,海安成为南通最早成陆的地区。古时的青墩先民用一把石斧刀耕火种,江海文明从始起。新时代海安以一个“敢”字劈江越洋,在1184平方公里上迸发出海纳百川的气概。
2022年,获评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2023年入选首批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培育名单,一县“双示范”,江苏长江以北独一家;江苏长江以北县级市工业开票销售率先突破2000亿元;稻麦单产获全省18连冠……海安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竞速跑”,持续做高质量发展“优等生”。
作为中国建筑之乡,建筑业是海安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全市约100万人口中,有39万人从事建筑业,职工分配收入308亿元。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建筑行业发展面临困境,出路在哪?
“建筑业要主动跳出低端竞争,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努力向盈利能力强、带动效应大、投资回报率高的建设领域拓展。”海安市建管局局长贾伯根说。在此思路下,建筑企业积极承接非房建项目,向大型基础设施领域转型。如苏中集团,新签非房建项目60个,合同额51亿元,合同额占集团新签合同额的40%。华新集团则承接医院、厂房、市政道路、桥梁等公建项目20个。达欣集团瞄准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等产业领域厂房建设、园区建设,形成新的增长极。
距离海安80多公里外的如东,由江苏合楹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中国天楹100MWh的重力储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调试。50层高的大楼里,由固体废弃物做的重力块被升至高空,将电能存储为重力势能,需要用电时,重力块放下转化为电能。这一成套设备入选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目前,江苏合楹专业从事国内外垃圾焚烧与重力储能项目,并向光伏EPC、总承包业务拓展,规模突破400万平方米。这一转型是建筑业升级发展的成功尝试,也是海安产业改革的生动缩影。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海安工业基础薄弱,被称为南通“小六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安推进“实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黑马”蹄疾,一跃成为江海大地发展“排头兵”。2023年,海安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2%,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超过50%,实体经济占据“半壁江山”。
在江苏铁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大厅里,各式各样的高性能玻璃让人大开眼界。一整块玻璃沿着车顶曲线完全覆盖,形成穹顶天幕;轻轻点击,玻璃上出现智能操作系统,可以浏览图片、视频……原本只是一家海安中学校办企业的铁锚,后来进军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船舶安全玻璃领域,打破了国际玻璃巨头的垄断;在国内时速200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用前挡玻璃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创新是铁锚的核心竞争力,每年研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7%。”铁锚科技负责人介绍。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深度合作,集中开展相关透明新材料研发攻关。省高性能透明防护新材料重点实验室落户于此,集中开展新材料攻关。
在海安,像铁锚科技这样的“工业好苗”还有很多。2023年,海安拥有百亿级企业3家、50亿元以上企业8家,创成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队总数28家,数量位列南通第一。2015年,海安成为江苏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两个县级试点城市之一,探索苏中苏北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2023年,在中国创新百强县(市)中列第14位。
海安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美誉。四十年前,“百万雄鸡下江南”闻名全国,奏响“中国禽蛋之乡”的进军号。近年来,海安依托“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条鱼、一根丝”的特色乡“土”资源,不断加快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苏中新鱼米之乡”。
中华鲟、河豚、鲥鱼、岩鲤……走进中洋集团的养殖区,只见各种珍稀鱼类在自动化养殖池里翻腾跳跃。“这是全国首家全品类珍稀鱼类养殖基地,近100万平方米现代化养殖设施育有长江珍稀鱼类和国内外40多种珍稀鱼类。”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朱永祥介绍。
作为“一条鱼”的代表企业,中洋集团在江苏、广东、上海、湖北等地拓展养殖总面积已超20万亩,形成了科研开发、种鱼种质、生态化养殖、鱼类加工、渔业旅游等特色水产全产业链。
以“五个一”延伸“5+N”产业链,海安着眼稻米、蛋鸡、水产、茧丝绸、农产品加工及冷链配送五大核心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度培育行动,现已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21家、市级50家。
海安世纪大桥下,通扬运河边坐落着海安另一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根蚕丝“接二连三”,形成了国内乃至全球最为完整的茧丝绸产业链,被商务部称为“鑫缘模式”向全国各省区市发文推广。如何将田间地头的土资源,延伸为蕴藏无限生机的产业链,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从源头升级。在鑫缘集团智能化饲料养蚕车间,蚕吃的不是桑叶而是饲料,自动喂料、上蔟、采茧设备协同作业,实现了循环式饲料喂养全龄蚕的新模式。“传统的栽桑养蚕模式已不能满足蚕桑产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鑫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储呈平说。为此,鑫缘创新性推出“企农共养”模式,一到四龄期由工厂自动化养殖,五龄期后分包给农户养殖,增加饲养批次,助力农户增收。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蚕业生产,带动省内外30多万亩桑园、丝绸企业52家和25万户蚕农走向共同富裕。
向跨界发展。面膜、护肤品、桑茶、桑黄……这些都是鑫缘近年来探索研发的蚕桑新产品。“科技的力量让鑫缘发挥了农业龙头企业的更大辐射作用。”储呈平说。在展示大厅,一颗头盖骨引人注目。细看,头盖骨上有一枚“蚕丝骨钉”。这枚“骨钉”具有可降解、生物相容性佳、高力学性能等优点,能够解决当前临床使用金属材料面临的多项重大难题。该项目已启动大规模注册临床试验,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和产品高价垄断。
在海安,乡村振兴的“产业味”越来越浓,风头越来越劲,“海”字派农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3年,稻麦单产获全省18连冠;获评国家蛋鸡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基地;拥有刀鲚、暗纹东方鲀两个国家级水产原种场,1个省级蚕遗传资源保种场,1个省级蚕桑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从仓廪殷实到多产开花,特色农业拼出海安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产业蓬勃发展,海安以昂扬的姿态扬鞭向前。如何保持持续冲锋在前?海安以人才、环境、服务保驾护航。
2月12日,正月初三,时值新春,海安中学格外热闹,1994届校友从全国各地回到家乡,参加毕业30周年返校大团圆活动,感受家乡变化。
同一天,海安召开春节团拜会,邀请乡贤宾朋叙友谊、谋发展。海安市委书记谭真在会上表示,希望乡贤多宣传推介,多建言献策,多返乡创业,当好家乡的“代言人”“智囊团”和“同行者”。
海安基础教育全国闻名,一向盛产“学霸”,人才、乡贤遍布全国,这是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为让“最强亲友团”反哺海安经济发展,2021年起,海安在每年中秋举办乡贤大会,以乡情为纽带,整合境内外乡贤企业家资源,凝聚人才合力。
“海安产业基础扎实,营商环境优越,特别是新材料和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积累。”上海屹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希在第二届乡贤大会上,签约了投资67亿元的高安全硫化物全固态锂电池生产项目。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主任医师葛乃建在海安落地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专家团队工作室项目……或回乡投资,或引进项目,助力家乡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海安人的共识。
除此之外,海安还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开展“海安英才计划”,先后引进国家级人才79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200余人,3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3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12个团队入选省“双创团队”,208人入选省“333”与南通市“226”人才培养工程,入选数量均居南通前列。连续10年举办“创新创业在海安”“两院专家走进海安”活动,让企业与高等院校精准对接,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0多个,成果转化率超75%,人才磁吸效应不断增强。
不只是乡贤亲友,更大范围的“朋友圈”也感受海安的热诚和优越的环境。2024年刚开年,海安生态环境局就收到一面锦旗。“前天刚提交的排污许可证手续办理申请,想不到今天就通知我们来拿证了,真的太快了!”亚太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快”是企业在海安办事的最直观感受。2023年6月21日,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建设动员大会上,海安政府明确表态,要倾心聚力帮助“自己人”跨越三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88条”、经济运行率先好转“36条”,多项举措从政策层面“开绿灯”;9个专班挂钩服务3475家企业,实现一、二、三产企业全覆盖政企挂钩服务,让企业家第一时间能反映困难、解决问题;全省率先推动“农商·苏服办”线上线下同步运行,南通率先开展全流程电子化施工许可“一证办理”,办事宽松氛围日益显现……“万事好通·海心安”服务品牌已深入人心,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
精准对接服务,是海安另一个法宝。在海安市建筑服务中心政法工作专班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工作进度表,列着2023年度民工资账户被查封冻结的案件,每一个案件都明确标明了案件缘由、阻力和进展情况。“专户一旦被查封,民工权益保障得不到落实,社会稳定就会受到影响。”市公安局刘警官说,“专班花了大量的精力与当地政法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协调,仅去年解封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资金就达3.735亿元。”
建筑业服务中心和海安商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是海安服务民营经济的“三大中心”,统筹公、检、法、司力量强化法务保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帮助企业把脉问诊。
海不扬波,安有今日;海欲扬波,驰骋万里。海安正乘着时代之风,挥舞着创新之翼,以枢纽城市之便,逐浪江海,奋勇争先,书写着新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