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1年到2022年,两年间开源节流财政资金近80亿元”“从2021年到2024年,市级部门预算项目数量压缩了50%”“财政资金一键直达,惠及企业和个人10.2万次”……这些,都是自2021年起,芜湖市全面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取得的成绩。
这一改革做法,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是芜湖市唯一入选案例。
“零基预算改革前,预算部门习惯于‘做事先要钱’,常用直接补助等传统方式花钱。”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样的做法,容易产生财政资金条块分割、部门合力不强、效能不高等问题。
为了转变这一状况,芜湖市委市政府主动求变,顶格推动零基预算改革。市财政局等部门以“先谋事、再排钱”理念为指导,在充分学习借鉴江浙沪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各类资源,撬动市场投入,全力推动改革措施落地。
在财政部门的精心谋划下,芜湖的零基预算改革主要做三件事:破基数、立项目、抓统筹。
“破基数”,就是打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基数依赖,所有预算编制均以零为基点,根据资金实际需求、绩效评价情况等综合核定。在改革过程中,芜湖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要打破思想上的“基数”,规范市级支出责任。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门提出的预算申请须以本部门承担的财政事权为基础,做到不包办、不代办,同时增强县市区资金使用自主权。
市财政还主动打破专项资金基数、一般项目基数、涉企项目基数,强化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全市专项资金数量由2021年初的44个压减到现在的28个,规模减少14.5亿元;累计对58个项目开展财政重点评价,压减同类型项目预算12亿元。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清理调整产业政策条款164条,占总政策条款数的56.6%。通过政策调整,芜湖市改变了以往财政涉企资金直接补助、无偿补助的模式,创新运用基金跟投、融资贴息等市场化手段,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2021年以来,全市75支政府投资基金累计投资产业项目604个,撬动社会资本412亿元,减少财政资金投入69亿元。芜湖市还成功获批全省唯一的普惠金融全国示范地级市。
“立项目”,就是严格项目管理,推动部门由“争资金”向“比项目”转变。为此,芜湖市出台市预算项目库管理办法,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预算项目库,未入库项目一律不安排预算。同时,严格项目准入,对预算资金超过500万元的,除编制绩效目标外,还要委托第三方开展专业事前评估。2024年预算编制时选取14个重点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科学压减项目预算资金1.9亿元。
对于入库项目,则进行严格的归并整合和分级管理。将政策目标相似、使用方向雷同、管理方式相近的项目进行整合,市级部门年初预算项目数量由2021年的2575个逐年压减至2024年的1298个,较改革前整体压减49.6%,零散项目明显减少,支出结构明显改观。
“抓统筹”,就是注重资金跨年度、跨层级、跨类型统筹整合,推动资源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对于年度内预算资金,8月底前未实施的项目,收回50%预算资金;10月底执行进度低于50%的项目,收回剩余预算资金的50%。通过这一方法,仅在2022年就5次压减收回年初预算资金28亿元。
对于跨年度资金,则通过开展三年滚动预算项目编制,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跨年度预算,避免资金闲置沉淀。2021年以来,全市收回市级结转结余资金59亿元,统筹用于民生改善、产业项目、城市建设、“紫云英人才计划”政策兑现等领域,有效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针对大型活动、赛事和信息化领域项目杂乱、资金量大的现状,芜湖市财政局对大型活动、信息化建设维护等类型项目实施归并管理,将以往分配到各单位的活动类、信息化类经费,归口财政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以提升“议价权”,让项目支出“零售价变批发价”。芜湖市还出台了《芜湖市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持续加强整合力度,将市级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归口,实现资金的集中使用和统一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2024年,归并信息化建设维护经费5.5亿元、大型活动经费1.5亿元,支出较往年压减10%以上。
我市还将市级各类预算资金连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专项债券资金一并纳入财政预算总盘子,实现“四本预算”综合财力与政府债务规模相匹配,项目安排相互补充,从源头上优化财政资源配置。2022年、2023年,市级争取专项债券资金达到281.13亿元,有力保障了新兴产业研发中心、“东数西算”芜湖枢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等一批专项债项目落地建设,财政资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零基改革不仅让财政支持城市各项工作更加精准,而且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我市还运用零基预算思维创新建立了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涉企资金“直达快享”模式,涉企资金“免申即享”“一网通办”,一键直达至市场主体,改变了过去资金层层申报,兑现效率低的弊端。平台上线至今累计兑现财政资金46.41亿元,惠及企业和个人10.2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