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傍晚,在流光溢彩的里运河畔,来自3家市直院团的演员们带妆演出,京剧、淮海戏、淮剧经典唱段轮番上演,悠扬绵长的戏曲声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近年来,我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加快改革步伐,打造特色精品,有力推动全市文旅融合工作高质量跨越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激发文旅融合发展活力。制定《淮安市戏曲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完成大型戏曲音乐组歌《大运河畔淮水谣》编导和大型淮剧《八万还乡》剧本创作,现进入排练阶段。推进大型淮海戏《天下民心》(暂定名)剧本创作,打磨提升京剧《鹤舞云天》、黄梅戏《一个不能少》,赴南京参加省文旅厅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采取淮安地方戏曲展演、运河达人秀、非遗大师手工展示等多种形式,唱响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我市被省文旅厅授予“最佳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
坚持效益优先,着力实现文旅融合深度推进。组织编制《淮安市文化产业智库章程》《淮安市文化产业智库建设方案》,通过智库项目的公开招标,建立由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才、企业家等组成的文化产业智库。发挥“文创港”主体作用,成功举办第四届“智创淮安”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开发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支撑的传统村落休闲游、运河文化特色游、伟人故里红色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将文化内涵贯穿旅游的全过程。
坚持优化服务,着力提升文旅融合惠民质效。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分别在清江浦区柳树湾街道等4个基层文化站打造文化示范服务点,积极组织市直院团和各县区开展送戏下乡、大运河水上戏曲非遗项目展演和公益文化活动。按照打造城市“文化小院”目标,对市图书馆人民路分馆实施改造升级。积极推进“淮安旅游”“文化淮安”数字平台优化整合,精细策划、优选资源,拓展更多民生、在线服务内容,着力实现“一网在手,游遍淮安”。
坚持保护利用,着力塑造文旅融合特色品牌。6月初,我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直辖市)160余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集中展示。专门设置淮安旅游景点和精品旅游线路推介板块,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追捧。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旅水城重大建设项目,深入挖掘研究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重点做好天泉湖镇民间石刻博物馆、岔河镇老街民俗文化陈列馆等10个“村史馆”项目实施,出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汇编——陶瓷器》,形成《关于高铁新区青莲岗遗址考古工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