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十项任务之首,释放了抓实体、重制造、强产业的鲜明信号。近年来,南谯区在滁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践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聚焦“新三样”,以高质量项目锻造新质生产力。2023年,总投资105亿元的晶隆半导体等43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符合主导产业项目占比超80%;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7个、新投产23个,资金到位率47.8%,居全市第1位;项目当年转化率达69.8%,创历史新高。
半导体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南谯全区160家规上工业企业2023年度实现总产值217.4亿元、同比增长9.6%,产值超十亿元工业企业达3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达41家。
精准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让落地项目重塑生产力。2023年,南谯区获评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省际毗邻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3.86平方公里,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落地动工,中航未来职业学校、省际毗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吸引南航先进旋翼飞行器研制项目等未来产业项目成功入驻。深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全年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4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家,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基础。
南谯区深化与南航、合工大、南工大等高校的创新合作,安大滁州研究院、工大智谷(滁州)等创新平台成功入驻。逐步建立产业创新平台体系,2023年,全区累计建成省级研发平台23家、海智工作站2家、CNAS实验室1个,滁州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安徽省首轮省级大学科技园,安徽科技学院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获批省重点实验。截至目前,南谯区企业在上海、南京等地区建立“研发飞地”15个,累计开展异地技术合作12项。
不断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2023年度,全区新引进高层次人才83人(含院士3人),其中主导产业人才占比62.7%;自主培育国家级领军人才实现零的突破,新培育省级领军人才4人、市级以上人才团队4个。建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4个长三角“招才引智”工作站,新引进高层次人才83人,其中院士3人;入选“国荐储备”项目4个、为全市最多。省引才计划创新项目等多个项目均填补全市空白,兑现人才资金首次突破千万元。
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南谯全区完成技改投资34.1亿元,增速达143.3%,居全市第3位。全年新认定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全省首单4.31亿元碳中和绿色产业园区类CMBS项目成功发行。出台《南谯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完善《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业强区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在全市率先制定《南谯区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给予技改、基金等11个方面的支持,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结合。
2023年,安徽联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对南谯全区28家重点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工作,为171家中小企业免费发放数字化软件服务包。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度挖掘转型新场景,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改造。滁州中联水泥联合中国移动5G建成了安徽省首个“5G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安徽博晶科技与滁州联通共同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华瑞微等2家企业获的省级制造强省建设(第二批)数字化转型项目资金515.9万元。
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不断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全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截至目前,南谯区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343个,实现城区、农村、商圈、高校等区域5G信号全覆盖。2023年,南谯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3.1%,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3.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2.9%。
贯彻落实安徽省软件产业“一市一园”建设工作部署,2023年滁州市软件产业园建设依托高教科创城软件园开展。目前,园区已吸引了中科星图瑞云科技、时宇数码、安徽志国、健驰智能等等一批人工智能、软件服务、互联网平台、智慧行业应用的特色型领域企业纷纷入驻。2023年,园区入驻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216项,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7家,有效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
近年来,南谯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南谯区经信局局长陈义在采访中表示,近年来,该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以及后市场等领域,精准发力,主动作为,抓住了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成长的机遇。与此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因地制宜走转型升级之路,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