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江苏省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创新联合体入选省级创新联合体;2月,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人体器官芯片及多模态精准测量方法构建”项目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3月,裕太微电子总部基地项目开工,将打造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再添新质生产力“芯”引擎;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另有2家公司通过该名单复核。
春日里,在苏州高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新质生产力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优势,正如春芽一样萌发!
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多年来,高新区依托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创业创新群体优势,持续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开展工艺装备、产品技术、业态模式等焕新行动,全面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在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智改数转的成功实施全面颠覆电机行业传统制造模式,建立起电机全产业链智能制造新模式,电机水平达到国际先进行列,电机工厂总体生产效率提高38%、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5%、生产运营成本降低30%、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23%。
在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发让石化用工业阀门系列产品的质量得到全球行业内各主要用户的认证,广泛应用在各种极端及高要求的工况环境中,在炼油、化工、海洋工程、空气分离、液化天然气处理以及水处理等多个工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高新区工业技改投资不断增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实施智改数转项目超1500个,落地国家级“双跨”平台5家,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1家、国家级5G工厂6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应用场景4家。入选全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太空环境会引起人体许多重大变化,我们希望用人体器官芯片替代航天员去经历复杂的太空环境。”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介绍,其领衔的“人体器官芯片及多模态精准测量方法构建”项目团队攻克了生物力测量、功能图像分析、高仿真体外微环境构建、片上传感分析等核心关键技术,创造了四项“中国第一”——国际首个发射到太空的血管器官芯片,并完成在轨检测;国内首个采用器官芯片数据获批IND的新药;国内首个完成制定的器官芯片国家标准;国内首个应用于P3实验室的全自动化成像系统。
近年来,高新区聚力发展医疗器械及大健康、光子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高端资源要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方面,高新区发挥高端医疗器械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势,依托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等院所平台,生命健康小镇等专业载体,生物梅里埃、怡道生物、赛默飞世尔、徕博科医药等龙头企业,加快医学影像、数字医疗、中药保健等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光子及集成电路产业方面,高新区加快建设太湖光子中心,依托8家集成电路上市公司集聚优势及第三代半导体重点项目,发挥光子产业“3+2+N”和中科集成ICC等平台载体作用,全力打造光子产业创新先导区及长三角集成电路示范区。新能源产业方面,高新区依托阿特斯、晟成光伏等龙头企业开展N型电池组件、先进制程设备等技术升级,加快协鑫光储充、固德威高效逆变器、力神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投资布局,推动汉拿万都、范斯特等加快新能源汽车“新赛道”发力,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在产业链带动下,高新区招大引强成效持续凸显,一批技术全球领先、打破国际垄断、强链补链重点科技项目纷纷落户。近年来,全区新兴产业新增高质量项目超200个,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持续走高。
未来产业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高新区前瞻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因地制宜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在未来产业的版图上,中移云能积极布局。在苏州高新区太湖光子中心举办的2023年移动云开发者技术论坛暨第二届“移动云杯”算力网络应用创新大赛总决赛上,由移动云联合玻色量子打造的“五岳量子计算云平台——恒山光量子算力平台”正式上线。
该平台融合移动云覆盖全国的云服务能力和玻色量子自研的“天工量子大脑”的真机算力,支持最大100量子比特算力调用,随时随地均可访问,为广大合作伙伴和开发者提供一个基于移动云进行量子算法创新的平台,助力构建“人人都能使用量子计算”的完善量子生态。
无论是龙头企业的技术深耕还是“新秀”企业的创新跃进,不仅充分证明了苏州高新区对未来产业的敏锐洞察,也展示了高新区在新时代科技赛道上的领跑姿态。
面向未来,高新区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增添“高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