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时,起垄铺管覆膜一气呵成;种植时,给药施肥自动均匀喷洒;采收时,轨道运输解放大量人力……3月22日至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任务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华东片区试验站苍南设施番茄现场会举行,展演了大棚番茄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发展优势。
近日,苍南作为我市唯一县(市、区),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名单。未来两年,将以设施番茄为主导产业,重点聚焦整地、种植、灌溉施肥、环境调控和采运5个生产环节,促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苍南番茄转型升级、增产增收。
两个情境,折射出苍南番茄借助宜机化改造,由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探索。而要加速蜕变进程,苍南需要怎么做?作为长期帮扶苍南番茄发展的“智多星”,与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宋卫堂提出了农艺、农机、设施深度融合“三步走”的发展模式。
在农艺调整上,当前番茄种植方式是基于人工作业经验总结而成,如果要改为机械作业,则需要构建宜机化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比如采取“大垄距+宽沟窄畦+长垄栽培”的模式,加宽垄沟、缩短畦宽、增加垄长,改变植株种植密度,方便农机出入。去年这种模式在苍南对比试种后,实验大棚所产番茄相比其他种植条件相同的对照组,产量增加9.3%、精品率提升4.2%,为苍南番茄农艺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农机调整上,苍南可以围绕育苗、耕种、植保、收获等环节,多加开展相关配套机具示范研究,逐步实现番茄生产全程机械化。当地单体规模最大的番茄种植基地——苍南直勇蔬菜种植合作社率先示范,近年累计引进高效深翻做垄机、轨道运输车等农机装备10余种,其中做垄机一天就能完成20亩土地的起垄工作,相比以往的一人一天半亩地,效率翻倍提升,减少大量人工。
在设施调整上,苍南现有大部分番茄大棚设施较为落后,存在路不通、沟渠排灌不畅等现象,并且采光、保温、抗压等能力差,不仅令农机不好出入作业,还容易滋生病害。为了让大棚与农机更配,苍南可以增加大棚顶高、肩高,并增加梯形天沟排除积水,使大棚满足宜机化作业条件,也为“稻菜轮作”全程机械化提供解决方案。
苍南是全国番茄重点产区之一,去年设施番茄种植面积达3.52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6.4亿元。苍南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苍南设施番茄发展规模、种植条件等基础,苍南拿到了创建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入场券”,下一步将以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壮大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改造宜机大棚,完善智慧农机建设,推广运用农艺、农机、设施深度融合模式,全面推进苍南番茄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