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徐州 > 文字新闻
向“新”而兴!看徐州以“创新驱动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3-15  来源:中国徐州网  发布开发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正式进入中央文件再到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性概念,为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徐州如何源源不断激发出科技创新力,驱动科创成果落地开花?

  市委书记宋乐伟指出,强化人才引进,建强平台载体,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徐州各创新主体马力全开,迅速投入到新一轮创新大潮中,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科技创新,浪花奔涌,如何让创新驱动的轮子加速“转”起来?

  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内外联通、集聚扩散的重要作用。

  徐州把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需求、新趋势,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机结合,坚持“双创新”齐发力,在工程机械、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

  去年在国家工程机械先进制造业创新大会上,徐州公布了工程机械行业核心技术攻关需求榜,征集十大核心攻关项目,目前项目即将公示并进入签约阶段,将全方位破解发展技术瓶颈。

  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创新基因已经深深植根于企业发展的血脉中,助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走进江苏先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薄膜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二期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铆足干劲、加紧建设,力拼项目3月底实现试生产。

  “去年,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实现了半导体沉积及镀膜设备核心零配件国产化。今年,二期项目建成后,我们不仅可以生产设备,还可以生产贵金属合金、靶材等高端半导体先进材料,实现整个产业链的雁阵式发展。”江苏先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杰说。

  在绿色低碳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孕育着新质生产力。徐州绿色低碳能源领域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83家,培育协鑫硅材料、华辰变压器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

  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这都为徐州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徐州始终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2023年,徐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62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9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223家。

  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壮大创新产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不断提升城市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和科创服务能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推动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多成就。

  人才是第一资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一流人才汇聚的中心,提升区域科创中心创新能力离不开人才资源。

  在2023年淮海人才峰会上,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江苏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帅分享了自己扎根邳州的创业故事。

  “我们带着科研成果考察了北京、济南等多个城市,但邳州专业高效、敢做善成的作风和融资租赁、人才补助、产业基金等组合政策最终让我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罗帅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满满诚意。

  经过两届淮海人才峰会的成功举办,徐州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83万。其中,高层次人才15.8万、高技能人才35.4万。越来越多的人才在徐州实现梦想,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释放出强大的磁场效应。

  激活“人才引擎”,徐州把人才工作放在全市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

  通过优良科研环境、一流科研平台、重大项目任务、协同攻关团队和人才倾斜政策,徐州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广泛集聚青年人才,着力培育本土人才,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动力。

  “与协鑫共建集萃协鑫联合创新中心,累计筛选24名学生,由企业出题,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师生合作进行课题研究,解决企业的真难题、真需求。”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段晨龙表示,中国矿业大学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集萃学院”,搭建300余个研发载体和研创中心,通过揭榜挂帅,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作为能源特色高校,中国矿业大学还积极打造矿业工程等一流学科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能源资源领域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区域创新发展。

  “枝繁叶茂”的产业项目在这里结出硕果,“百花齐放”的人才图景在这里清晰呈现。今天的徐州,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院所、专家人才投身于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生动实践,最大限度把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汇聚起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向创新要动力,向科技要竞争力。

  在卧牛山地下深处,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持续科研攻关,在地下空间探测、地下资源开发等进一步开拓“中国深度”。

  坐上摆渡车,向着巷道深处驶去,一个偌大的在建实验室映入眼帘。“未来这里是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的深地数字主控中心。”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云龙湖实验室战略规划部部长王勃介绍,目前,实验室正大力提升深地资源与空间安全开发研究能力与技术装备水平,努力成为深地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全国科学技术前沿中心与高端人才汇聚基地。

  在徐州经开区东湖医学创新港,徐州医科大学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不断突破,聚焦细胞治疗药物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一个个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也为建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徐州围绕“1+3+100”科研平台体系,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协调发展多个创新中心,2024年,徐州计划完成5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力争创成国家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

  进一步分析,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离不开背后的创新生态。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彰显。

  以徐州为节点,成立淮海经济区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联盟,区域供应链产业链不断延伸壮大,成立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2个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协同打造产业集群。

  为更好地促进产业成果转化,通过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也积极组建产业联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通过区域间协同发展,科技创新的正效应得以最大化,利用企业和平台对要素的聚合能力,构建多元化、多体系合作网络,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从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速发展。

  2024年,徐州继续向高而攀,向新而行 。当前,徐州正不断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探索新路径,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协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上一条:泰华进出口商会代表团到我市访问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