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名匠助力汇溪古建小镇“破圈出道”,村民以榫卯作笔,修炼成为古建筑匠人;非遗传承人在国家5A景区台州府城“安家”,带动了一批新传承人走上产业化新路……在台州临海,这些带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帮农客”。
临海市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共富工坊为载体,培育组建“帮农客”团队,带动探索从“工”到“匠”、从传统劳动到技术输出的临海“解法”,不断成长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也与工坊“相互成就”,为其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浙江省“新春第一会”针对“三支队伍”建设,部署一系列行动。而“三支队伍”中,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是基础支撑。临海,立足新使命、新定位,发挥“帮农客”特色优势,持续推动共富工坊迭代升级,多维度探索创富新路,全链条优化技能生态,让“新农人”激发创新动能。
“帮农客”撬动工坊转型
步入大田街道户外休闲共富工坊服务中心,这头,技能培训孵化新媒体人才;那头,主播直播带货掀起休闲椅抢购热潮……该服务中心完成了2.0升级,打破了传统农闲劳动力的职业“天花板”,开设了精品课程,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一变,也是临海探索共富工坊迭代升级的生动缩影,在工坊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临海再次领跑。早在2022年,临海在浙江省率先推动特色产业进农村,建立厂房式、车间式等“新工坊”——没有围墙的工厂,破解企业用工难,促进农民增收。这也成为当地共富工坊的雏形。
多年来,共富工坊在临海城乡遍地盛开,已从单一的来料加工型走向多元,形成了农旅融合、电商直播、产业赋能等6大类。“蝶变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瓶颈,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技能人才转型,这才是共富工坊的生命力所在。”临海市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华振杰表示,当地也在思考着,如何迭代升级蹚出新路?
一群“帮农客”,率先掀起了工坊“造血行动”。每个工坊都有一个“职业经理人”,充当起企业与工坊的桥梁。两年间,他们的群体愈发庞大,帮鸭蛋抬身价,帮豆腐打品牌……他们打破了乡村与城市、农民与市场的壁垒,也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帮农客”。
临海思考着,这群田头车间的“帮农客”,是特有的地方优势,不妨以他们为支点,撬动共富工坊迭代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再环视全市产业基础,4张“农业金名片”推动第一产业“出圈”;现代医药、汽车机械、时尚休闲产业支撑起工业“脊梁”;旅游、电商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临海市谋划着围绕某一类产业打造一支“帮农客”队伍,有的放矢地培育技能人才。于是,“帮农客”倍增计划正式启动。临海在市级和19个镇(街道)发掘熟悉村风民情、关注市场行情、拥有人脉资源的“农百晓”,邀请市场监管、商务局、供销社等13个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加入助农“朋友圈”。目前,临海已有50支“帮农客”队伍,共759名成员,纵向贯通市域到村社,横向涵盖金融、法律、产业等方方面面。
“技能型”引领创富新路
“‘帮农客’本身就是技能人才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提高数量,也要激活动能,让他们和产业精准配置,解锁新技能,培育‘新农人’。”临海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这一思路,临海市着手搭建新阵地,打造“县级培训基地+镇街服务中心+村企培训点”三级技能平台,又根据六类工坊的产业特色,建技能提升师资库,探索工学交替、导师进坊、入企研修模块化培养形式。
与台州学院未来乡村学院合作下,尤溪镇“尤口福”共富工坊将小班制培训放在田间,将兴农需求融入课程设计;眼镜制造企业的技术型“帮农客”打造起了车间课堂,工匠点对点帮扶,实打实提高技能……
除了技能培育,这些新阵地在运行过程中也“解锁”了其他属性。它是村民们生活烦恼的倾诉场,营造了尽情表达的空间,也是“帮农客”洞察需求的窗户;它是技能切磋的俱乐部,大家交流着行业前沿的新变化,倒逼“帮农客”优化课程、加速更新……
在新阵地学了新知识,但学以致用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河头镇玉峰村茶农罗士柳听省级教授分享种植经验,信心满满地回到300亩荒废的茶园,不知从哪下手。这时,持续追踪的“帮农客”朱朝安又出现了。作为茶叶行业技术骨干,他在课后实操中提供指导,打通技能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目前罗士柳的茶园已有近150亩恢复生产,品质也迎来升级。
培育一批有技能壁垒的“新农人”,是工坊转型的初衷。在“中国古建筑工匠之乡”汇溪镇,要想修炼成为古建筑工匠,技术门槛不容小觑。95后“帮农客”黄郑强算了一笔账:“初出茅庐的古建筑工,人均年收入近8万元。如果成为能工巧匠,可达12万元至15万元,做到项目经理能达到20万元以上。”于是,当地与6所院校、10家企业签约成立联盟,构建起“理论+实操+就业”、从基础到进阶的全周期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技能有高低,进阶有标准。这也为临海后续探索开展共富工坊技能人才自主认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无论是后续追踪还是细化课程,都是从基层的需求出发,这也是“帮农客”团队极有生命力的地方。如今,在“帮农客”的引领下,临海212家共富工坊均以“技能”为关键词,探索创富新路径,培育技能型人才1500余人,其中低收入群体有116人,累计带动全产业链增收超5亿元。
全链条优化工坊生态
当“帮农客”深耕地方,工坊转型的进度条持续刷新,由于产业集聚,各地既有共性短板,也有各自的经验之长。于是,临海创新发挥党建联建致富带富作用,将全市镇街划分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以产业为核心,统筹资源,取长补短,探索建立一系列“帮农客”相关机制。
各片区轮值“片长”,以定期联商推动资源联通、服务联享。西部片区推出了“帮农客”赶市活动,定点收集民意、定向推广服务,受益群众逾400人次;东部片区召开西蓝花研讨会,共享渔船综合治理经验;南部片区整合旅游资源优势,一起“变现”。
接下来,临海将依托各镇现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系统谋划一条示范带、一套好招妙法,评选一群“帮农客”领头人、一片星级工坊,以工坊之窗展示技能创富模式之优,以工坊之制奠定技能生态体系之基。
临海市鼓励工坊探索多种激励模式,建立工坊与技能人才收益共享机制,助力技能人才从“打工者”变身“合伙人”。省级非遗岭根草编传承人郑仙红成功串联起了集灯芯草种植、编制、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晋级工坊“合伙人”,和岭根村村民共谋产业前程,共享发展红利。
“合伙人”机制也激发了技能人才创新动能。纵观全市共富工坊,农业类占据半壁江山,有人联合互联网头部平台,有人开起后备厢集市,各自为阵探索农产品“变现”新法。
百花齐放间,临海尝试着通过党建联建完善临海市域品牌融合发展体系。于是,工坊也开始了一场“延链”,临海推出了“好食来临”临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上线“帮农客”一体化交易平台,成立了“田蜜供销”供应链公司,配套“供富大篷车”物流专线,走生产标准化、产业集群化、服务品牌化、消费场景化发展之路。截至目前,销售额累计超过了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