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经济的血脉,血脉如果不畅,经济何以发展壮大?”3月1日上午,从这一时代课题出发,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召开了一场“新理念 新格局 新实践”论坛专家恳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如何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金融实践。
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表示,在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过程中,要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逾越底线、不触碰红线,这是直接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任成本、提升金融市场流动性和效率、间接降低金融监管成本的内在需要。同时,要秉持“以义取利”的价值观念,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要以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福祉的增加为追求,摈弃短期套利、操纵市场、欺瞒造假等不当及违法违规行为,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从“以资本为中心”转向“以人民为中心”。
“看起来是金融发展的问题,但是背后其实就是价值引领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问题。”湖北经济学院校长方洁认为,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助力金融强国,需要积极思考5对关系,其中包括,重新审视“金融化”与“适配度”,大力推进金融强国,建立与经济地位匹配的金融“供血”系统。重新摆正“让利”与“发力”,增强金融机构实力,持续发挥金融“造血”功能。重新看待“单峰”与“双峰”,突破性发展直接金融,全面打开科创等关键领域“畅血”格局。重新定位“谋”和“拼”,持续加大对有效投资的金融支撑,增强稳定信心的金融“成色”。重新把握“稳”和“进”,着力开创“五篇文章”的金融创新之路,提升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研讨会上,大家热情高涨,积极互动。
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一级巡视员邹德文认为,金融业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而金融源头活水也可加速推进“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到经济强的通道。
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财经办)处长张忠诚则特别指出,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和合规管理,同时丰富执法手段,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会上,作为金融业从业代表,湖北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李俊喜强调要始终坚持契约精神,做到诚实守信,以义取利,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不急功近利,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依法经营、合规操作。
“当前坑蒙拐骗、电信诈骗等现象不断,不守诚信底线的人和事防不胜防。”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财经办)原副主任江国志从剖析当前金融乱象出发指出,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关键是要坚持“中国化”,放眼全世界,不能简单“拿来”,更不能崇洋媚外,生搬硬套。从解决具体问题着手,探寻中国金融工作规律,不断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敏认为,良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运行必须建立在“给守信者激励、对失信者以惩罚”的基础之上,要加强金融功能性、普惠性、绿色性建设,杜绝金融机构“晴天打伞,雨天收伞”的无良行为,让金融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黎江虹从法治的维度解读金融文化,她认为要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与公平性、提升金融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和遵循度以及促进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黎教授重点指出,在重视金融文化的法治环境中,金融监管机构不仅仅依靠硬性的法律手段进行监管,还要通过培育良好的金融文化,引导市场参与者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例如,监管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增强金融机构和从业者对金融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他们的法律遵循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这种方式相较于简单的处罚更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彭芸教授提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导向,引导金融人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发展观和风险观,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副教授曾梦玲表示,高校应该在人才培养中培育金融文化、在科学研究中深化金融文化理解、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推广金融文化、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弘扬金融文化,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据悉,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建设,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自贸区研究院去年下半年决定发起成立“新理念 新格局 新实践 ”论坛。论坛旨在组织政产学研界专家学者,立足湖北改革发展实践,坚持创新驱动、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调查研究,开展务实管用的形势政策研究,着力拓展新视野、贡献新观点、提出新“点子” ,为决策机构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