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折射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历程。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全国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指出,要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今天起,本报推出“以‘量’看‘质’强信心”专栏,从质量数据入手,看亮点、析变化,说数量、论质量,解读这些数据对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意味着什么,解析这些数据如何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帮助公众正确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增强必胜信心。
据市场监管总局所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计,2023年,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新增1964万种,扭转了2020年以来增量持续下降趋势,转为正增长。2023年作为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彰显成效,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与2019年消费品增量2486万种相比,未来仍有较大恢复提升空间。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总量达19173.7万种,其中2023年新增数量比上年增长19.2%,实现近4年来消费品增量的首度正增长。据介绍,我国消费品增量自2019年达到顶峰后,于2020年受疫情影响开始逐年下降、增速由正转负,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新增1857.5万种、1781万种和1647.1万种,同比降幅为25.3%、4.1%和7.5%,消费品供给规模持续递减,供需呈现收缩迹象。2023年,在国家一系列恢复扩大消费措施推动下,消费品供给显著加速,商品丰富程度不断提升。
从消费品主要类别看,2023年登记使用商品条码的消费品中,数量排位前十类的服装、食品/饮料和烟草、医疗保健产品、鞋类、美容/个人护理和卫生用品、家用或办公家具和陈设、厨房用具和餐具、个人配饰、电气用品、机动车辆相关产品共计1590.4万种,占全年总量81.0%。服装、鞋类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7.1%,低于总体水平;食品/饮料和烟草增长36.1%,位列第六,与排位前三位的机动车辆相关产品、家用或办公家具和陈设、个人配饰的增长120.0%、66.8%和511%相比,均有一定差距。可以看出,服装、食品/饮料和烟草、鞋类为代表的衣食类消费品增长相对较慢,而其总量占比较高,是造成全年增量与2019年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从全国四大经济区域来看,2023年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分别新增59.7万种、1629.3万种、160.6万种和114.4万种,分别比上年增长113.1%、13.4%、49.6%和53.2%。东北地区最为突出,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新增29.4万种、18.9万种和11.4万种,分别增长170.0%、53.8%和135.5%。中部、西部地区次之,增幅均为50%左右。作为消费品高集中的东部地区(占全国总量83.0%),因历史基数高,前期受不利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其恢复调整缓于其他3个区域。
有关专家分析指出,2023年在国家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相关政策推动下,生产端明显复苏,消费端加速回暖,市场供给和消费动能互相促进、顺向循环,消费市场呈现出重回疫情前的增长特征。未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作用下,居民消费信心将持续提振,尤其是受旅游和娱乐业等服务型消费的强力带动,市场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将不断显现,进一步促进消费品供给加快升级,推动我国消费市场由总体恢复转入快速增长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