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近3亿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充分呼应并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而其中对智慧健康养老、数字适老化等方面的部署,更是让人们看到了用科技力量助力解决当前养老领域传统难点与挑战的希望。
通过智慧屏幕和家人远程视频、预约医生看病,忘记关门、关煤气自动报警提示,按下智能手环“一键呼叫”功能键就能让社区工作人员送来饭菜,还能预定生活用品和家政服务……如今,不少数字化技术已逐渐融入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越来越多的“黑科技”正在让“养老”变为“享老”。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数字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正在成为未来养老新趋势。
对许多老年人而言,每天如何解决三餐是让他们最头疼的问题。为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办了不少社区食堂、长者饭桌,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在上海,就有这样一家与众不同的长者食堂,它用智慧模式提升就餐服务水平和管理能级,让老人吃出“幸福味道”。
刷卡、放置餐盘、取菜的同时自动称重并累计费用结算……在上海市奉贤区奉浦街道国顺路社区长者食堂里,家住附近的秦阿姨选了两个荤菜再加上一份蔬菜,一顿荤素搭配的午餐就搞定了。“岁数大了一个人做饭很麻烦,这里很好,菜品丰富口味也好。最关键的是很智能,不仅可以告诉你每餐是否营养均衡,还能根据我绑定的信息直接享受老年人优惠。”秦阿姨说,自从有了这个食堂,自己的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方便又放心。
作为奉贤区首家智能助餐点,这里的“智慧”之处其实远不止秦阿姨看到的这些。除了智能化助餐售卖,有了数据支撑的智慧系统还可统计菜品销售数据,这样食堂就可以根据各个菜品售卖情况动态管理菜品供应,确保资源最大化利用。
另外,助餐系统与上海市助餐系统数据匹配,可了解街道整体就餐人数、年龄分布、地域分布、优惠情况、送餐范围等各类基础数据,全面掌握街道就餐趋势,为后续街道助餐布局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实时汇集每位老人用餐情况,“一人一档”了解老人营养摄入状况,为每位老人健康饮食提供相应指导,让老人的“暖心饭”吃得更实惠、更健康、更智慧。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要吃得放心,更要住得安心。
依托“浙里康养”数字化改革总体框架,浙江全省各地积极开展智慧养老服务。作为养老事业起步较早的宁波市海曙区,早在2021年就落地5G智慧养老院“样板房”项目,次年便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机构274家,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1家,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丽水市青田县在全市率先建成县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设立“一键通”呼叫中心,开通“967766”养老服务热线。对申请、受理、派单、服务、结算等内容形成全过程可追溯的闭环,实现线上云响应、线下强支撑,一键推送养老服务。嘉兴海盐县为特定老年服务对象家庭安装智能服务设备,通过智能电表、紧急呼叫、烟感报警装置、红外人体传感器、流水报警器、智能药箱等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智慧服务。
同样,在山东济南,居家医养服务也刮起了“智慧风”,“养老外卖”服务悄然兴起。“点‘视频连线’,接通后,测血压、送药、按摩一类的医疗服务非常及时。”家住历城区的张大爷边说边展示他的手机,在手机上可以看到,“视频连线”和“健康管理”两个选项占满屏幕,老人可以清晰地作出选择。
在历城区,老人或子女通过App一键呼叫数字养老平台,视频通话点单,可以预约相关服务。医养服务团队会将“医疗护理+生活照护+中医康复+慢病管理”的打包服务配送到服务对象家里,让老人“养老不离家”。据了解,历城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智慧康养涵盖智慧照护、智慧运营、智慧餐饮等多个服务场景共11大类110余项智能化设施设备。目前,中心正努力构建“互联网+养老”多层次服务体系,与大数据局、卫健、民政、政法委等系统打通数据接口,建立“历城区老年人健康大数据中心”。
如今,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飞速发展,传统养老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采用更加智慧的养老方式成为大势所趋。但目前,缺乏统筹规划、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渠道不够通畅、提供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多元化程度不足等问题,仍是智慧养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智慧养老还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但目前数据是上传到平台了,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再利用和分析,才是当前所最欠缺的。”江苏省政协委员、太仓市德颐善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孙陈作为养老服务的实践者,发现当下采集老年人健康数据的端口很多,如血压仪、智能手表等,但真正能将这些平台数据运用好的却不多。“如果能把这些数据做成老年人个性化档案并进行分析,相信可以更好地对老人健康和慢性病进行监测,从而真正做到智慧医疗,同时也可以更精准地推送服务。”
重庆市政协常委陈建调研时发现,目前重庆各区县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应用场景不规范。需要通过专业技术力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养老平台,引导各区县将自建智慧养老平台接入市级智慧养老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接入各种安全、健康监测智能设施和设备,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实现智能监管、实时监测、智慧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科技手段,以智慧养老平台为支撑,以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接入各种智能终端健康监测产品,实时采集、监测老年人安全、健康相关信息,分析和对接服务需求,链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助餐助浴、精神关怀、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团队,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居家机构智慧管理信息网络,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智能化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助推器,但宁夏智能养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现有平台存在规模较小、专业性不强、智能化不足等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张锐也十分关注智慧养老中大数据支持问题。“目前,老年人基础信息、健康档案等数据库不够完善,后期维护更新不够及时,平台功能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服务预约等方面,其他方面功能应用不足。”对此,张锐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智慧养老云平台,建立涵盖老年人基本情况、健康档案、服务记录、资源供应等各类信息的数据库,对老龄数据传输、存储和统计进行统一处理,为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机构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建议,更好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智慧养老平台为载体,开发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各种养老服务应用,丰富养老产品种类,提升养老服务便捷性。
为应对扑面而来的“银发浪潮”,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在不久前举行的各地“两会”上,政协委员们也纷纷结合各自的调研和实践提出建议,为推动智慧养老献策支招。
“加快养老领域智能化布局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吸引企业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张锐提到,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应财政预算制度,并建立财政投入动态增长机制,为养老领域智能化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鼓励社会投入,因地制宜,制定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领域智能化服务项目的税务、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序引导资本进入智慧养老领域。
孙陈则希望国家的智慧养老政策可以向做具体服务的养老组织倾斜。“过往的一些政策更多的是针对科创企业,它们虽然有非常好的技术基础,但对于老人使用的场景可能相对较为陌生或适配性不强,甚至出现智慧养老不智慧的情况。”孙陈说,如果能通过政策倾斜让服务型组织能和创科企业更好联动,不仅可以发现实际场景中存在痛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使双方都更好地参与到智慧养老的研发中去。
对于孙陈提到的问题,厦门市政协委员汤雅玲也深有同感。据她调研发现,当前厦门的智慧养老知晓度不高,接近一半的老年人未体验过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且一些智能化养老产品设计脱离老人实际需求、部分智能产品定价过高,导致用户体验不佳。“社区也应当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能力和生活习惯,采购更加具有实用性、便捷性的智能设备,或者对现有的智能养老设备进行适老化改造,辅助专业人士开展相关宣讲,让老年人真正能用得上、会使用相关的智能养老设备。”
“智慧养老产业目前还处在初期,相关部门应做好顶层设计、建设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共同体,当前阶段可在数字赋能适老化设施上下功夫。”长期从事物联网行业的厦门市思明区政协委员陈麒麟在调研中发现,一些老年人专用的智能终端产品种类单一,很多智能应用并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可操作性。同时,智慧健康养老涉及信息技术产业、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但目前各产业、机构间的协同并不完善。为此,他建议加强适老化智能产品的应用及创新,鼓励相关企业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推出具备适老化特征的智能产品,提升智能产品人机交互体验,实现无感知应用。
针对智慧养老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浙江省海盐县政协委员祁永东建议在劳动技能培训中开设社区智慧养老服务的相关课程,加强对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制定高薪科技人才政策吸引人才,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倡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
在辽宁大连,一些政协委员之前提出的关于智慧养老的建议已于近期落地。“去年我提交了《关于加强老年人数字生活便利化的提案》后,现在有了很大变化。”大连市政协委员周良忠说,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联手打造多层次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完善现有居家和社区养老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老年人“有选择”、让服务“更便捷”。同样,大连市政协委员郭晓红建议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护理”服务,推动医疗服务向居家延伸,目前已有38家医疗机构可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疾病诊疗、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科学用药等服务,精准对接老年群体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