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能够保护品牌的技术优势、提升制造商的竞争力与品牌形象,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中汽信科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汽车专利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去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量同比下降9.65%,但同期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4.02%,达到10.78万件。后者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尽管丰田、本田、博世等企业仍位居中国汽车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列,但大部分外资公司呈现下降趋势,宁德时代、岚图、小米汽车等中国企业表现出快速增长。
类似的趋势还反映在发明专利公开量上,在2023年中国汽车发明专利公开量按创新主体统计中,前五名均为中国企业。丰田已经从2022年的排名第二跌至去年的第九名,本田则下降五个名次。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汽车公司的华为在该榜单上从2022年的第五名取代一汽跃升至榜首,发明专利公开量超4000件,增幅达到135.69%。华为主要以零部件、HI和智选车三种模式介入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多个领域均有深厚技术积累。
发明专利的公开使技术信息对公众可见,授权则是在技术通过审查并满足相关法规条件后被正式授予专利,其持有人能够行使权益。一位行业工程师告诉界面新闻,授权量相对侧重彰显技术创新能力,公开量则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应用程度。
他进一步指出,汽车核心专利技术是各个公司维护的重点,“通常在国内外一并申请与该技术相关的周边专利,以保证自身的领先地位。”
去年半数公司专利授权量同比下降,但小米汽车、埃安、极氪、深蓝等企业增幅明显。此前,小米汽车在电驱领域的授权专利达到60项,今年初再度获得隐藏式车门把手、车门及车辆等专利授权。
报告还显示,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集中在电池、电驱及充电系统领域,动力电池相关技术仍是企业创新的重点,占比接近半数。燃料电池的专利公开量相比此前微降,驱动电机系统的专利公开量占比上升接近2个百分点。
中国动力电池系统专利公开量前20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九成席位,宁德时代位居榜首。当前,动力电池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仍然以供应商为主,但整车制造商中比亚迪、埃安异军突起入围前十,理想汽车的运营主体车和家以及一汽等企业也在加快布局。
而在去年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利技术构成中,一个鲜明的趋势是网联化技术的专利公开量首次超过智能化技术。
这两个概念的耦合度较高,但智能化侧重汽车自主信息获取、决策、控制的能力。举例而言,自动泊车、无人驾驶等属于智能化的范畴,而在自动驾驶级别升级过程中需要解决网联问题。企业的密集布局或许意味着网联化有望更早得到大规模推广。
由于在底层技术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华为、腾讯、小米等通信和科技领域跨界而来的公司在去年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利公开量统计中排名居前。
整车企业中仅长安一家入围前五,公司在智能座舱技术领域专利公开量位居第一。伴随汽车向“第三生活空间”迈进,智能座舱作为核心载体成为用户及汽车制造商关注的重点。该细分榜单前十名中,整车企业占据八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