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流经石门镇时拐了一个120度的弯,故石门又称“石门湾”。
作为大运河杭州段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重镇,石门湾曾风光无限。“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80年前,从石门湾走出去的文化巨匠丰子恺曾在《辞缘缘堂》中这样直言告白故乡。
80年后的今天,站上石门大桥远眺,石门湾依旧静静卧躺在运河之畔,而远处,一艘艘机动船隆隆而来,激起阵阵浊浪,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石门湾新的故事。这座千年古镇,并未随着运河时代的逝去而衰落,连点成面的现代化农业、富有田野农趣的休闲旅游资源……如今,这一切都让古镇迸发出了别样活力。
一种种粮新模式的探索
昨天,石门湾粮油农机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的万亩稻田内,一棵棵秧苗挺立在田野间,放眼望去,齐整四方的稻田、翠绿喜人的秧子、躬身忙碌的农民就像一个个跃动的音符,奏响了希望的乐章。
罗家角遗址就位于石门,这里此前发掘出土的156粒稻谷,证明7000年前这里曾种植过人类最早期的水稻。而大运河开凿后,穿城而过的运河水,更是推动着石门农业的灌溉和发展,同时也孕育了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以耕田、种稻、舂米为粮的优秀基因。
然而,随着传统耕作方式逐渐向机械化方式转变,这个有着千年稻作文明的古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打破桎梏?充满智慧的石门农民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种粮发展之路——“大米抱团”。
今年1月,机械化水平高、种植理念先进的粮食种植大户(合作社)与面积小、分布散的小农户和种植稻米质量差的一般农户合作,联合成立了桐乡市石门湾粮油农机发展有限公司,覆盖石门镇陆家庄村、春丽桥村等9个村,实现了万亩水稻生产抱团发展。“我们通过这样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万亩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统一销售‘石门湾’品牌大米,投产后,预计每年的创收能翻一番。”项目发起方之一——春丽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卫兴说。此外,公司还将以米票抵租金的方式,让农户们可以凭米票在家门口领到便宜优质的大米。
这样一种全新的种粮模式,让许多种粮大户都充满了期待。“有这么好的平台,真好!”春丽桥村村民颜坤说,“抱团合作”后,从催芽播种到收割稻谷,从烘干加工到市场销售,都由公司来负责,省心多了。
一座百年古村落的新生
石门镇桂花村,这个以桂花命名的百年古村,几乎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植满了桂树。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绕村而过,缓缓水流,喃喃低语,一如村庄的性格——平实却不失厚重。
夏日,走进桂花村,只见阳光微风下的桂树,枝叶摇曳,风姿绰约。而桂树掩映中,是统一换上了水乡古镇样式的村民房屋,还有正在建设中的东园。“这些都是村里打造的特色民宿和景点,我们希望继续完善村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寻求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村党总支书记钟明富的这番话,让人切实感受到,桂花村人在不失手破坏生态的同时,追求现代生活的处事智慧。
这些年,桂花村努力整合生态文化资源,以形成旅游产业的规模效应,切实让百姓受益。村民姚建新之前在石门镇上打工,每天起早贪黑,赚的钱也不多。后来,借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他们家在村头开了一家名为“兴缘”的农家乐,生意不错,特别是每年桂花盛开的季节,有时一天就要接待五六十桌客人。
群众的期盼就是发展的动力。这些年,桂花村打造“乡村旅游”的步伐从未停止,比如将村里有特色的农舍改造成明清风格的民宿;进一步提升村庄整体环境,打造生态美丽牧场;依托水果与杭白菊种植基地,开设特色采摘游线路……今年,村里正在争创3A级景区村庄。“期待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这是姚建新的心声,也是所有桂花村人的心声。
一个“石湾讲堂”的效应
石门历史悠久,名人文化、农耕文化、运河文化产生的叠加效应,丰盈着小镇的精神内核,至今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不忘来时路,铭记梦归处。去年,石门打造了一个以“石湾”为名的讲堂,意在弘扬传统文化、凝聚社会正能量,为广大市民打造一个溯源寻根、追忆古今,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精神家园。自去年5月26日启动至今,“石湾讲堂”已经举办了8期。聊聊石门的历史,谈谈石门的名人、大师,主讲人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村支部书记,这是一个活跃的讲堂,也是一个开放的讲堂。
首期石湾讲堂,作家周文毅讲述了石门女杰张琴秋的故事。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史料,周文毅娓娓道来,为现场500余名听众勾勒出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丰满感人的张琴秋形象。而在最近的一期的石湾讲堂中,嘉善天凝镇洪溪村的“网红”书记陈俐勤为大家带来了“小村巨变背后的故事”。她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抓好村级队伍建设等方面,讲述了自己的治村心得,让很多现场听众听得意犹未尽。
“石湾讲堂”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场听觉盛宴,更是知识涵养的丰盈、眼界格局的开阔、思想境界的提升。如今,“石湾讲堂”正受到越来越多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讲师专业,讲得又到位。”老石门人张春荣是“石湾讲堂”的忠实粉丝,他希望这样贴近时代、贴近百姓的讲堂可以一直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