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产业思维和市场理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用“三重加法”,积极构建“文旅+”生态圈模式,为石柱文旅迎来了亮眼的新流量。
2023年1至11月,我县累计接待游客2369.38万人次,同比增长29.56%;旅游总收入达169.08亿元,同比增长23.76%,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业态做“加法 ”
让“景点”变“热点”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行,我县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结构、业态,消夏游、乡村游、全域游等提升竞进,吸引了周边区县众多游客前往感受石柱的魅力。
针对黄水消夏避暑单核乏力、辐射带动全域旅游力度不够问题,我县在全力创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同时,配套开发了冷水康养特色小镇、夜游互动体验性项目秘境黄水乐园、森林王国等文旅重点项目12个,并探索“乡村游+露营”“乡村游+夜经济”“乡村游+研学”等多元经营模式。同时,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有机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将“实景演出、互动体验、秘境激光水雾秀、森林投影秀”等 21 个沉浸式体验点串珠成链。此外,还出台了《石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融入“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联袂营销、抱团发展,共同提高全域旅游知名度。
如今,我县旅游形势已从之前单一“夏季游”迭代为“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戏雪”的欢乐四季游,旅游淡季游客人数连续3 年攀升,形成了旅游市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新格局。
融合做“加法”
让“风景”变“钱景”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我县不断丰富文旅融合发展内涵,拓宽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出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文旅+”体系,推动文旅与多个行业或领域广泛融合。
深挖文化内涵,注入土家文化“新”动能。创新“静态展览+动态展演+活态展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演出《秦良玉》京剧;迭代升级大型舞台剧《天上黄水》、土家非遗歌舞剧《万人摆手舞》定期展演;成功举办“啰儿调”歌手大赛、良玉大讲堂等活动。
问道传统工艺,打造康养美食“新”IP。依托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华蜂蜜之乡和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等名片,推动康养膳食和传统工艺并轨,打造土家特色康养菜品,构建康养菜系。
拉手非遗传承,嵌入非遗文化“新”基因。以县城、黄水旅游度假区、西沱古镇、中益乡等区域为重点,策划实施文化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非遗传承大讲堂、赶圩节等系列非遗活动,推动土家啰儿调、玩牛、土家斗锣、石柱板凳龙等3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三进”活动,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建成石柱县非遗馆、黄水游客中心非遗超市,打造老鹰茶、轿夫号子等非遗项目传承所(点)14个,布置黄水旅游度假区非遗店铺20家,挂牌全县非遗美食推荐店铺21家,在蚁农网电商平台成功上架非遗商品数十个,线上线下创收100万元。
服务做“加法”
让“游客”变“常客”
为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旅游业服务质量和效率,我县持续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做文章,在服务上做“加法”,严把景区管理服务品质关,不断擦亮各个旅游景区“金字”招牌。
景区预约及客流数据全部接入重庆市智慧文旅广电云平台,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便捷度整体提高65%。
创新“潮汐式”医疗模式。积极整合重医附属儿童医院等市级驻点援助单位、山东淄博专技人才组团帮扶等各类医疗资源,选派驻点专家、医疗骨干力量共计20 名,组成援助黄水医疗的“潮汐医生”团队,探索“潮汐门诊”“潮汐病房”、远程会诊、专家“摆摊”义诊、“双向转诊”等方式,推动黄水医疗接诊能力较淡季提高 1100%。
优化“走心式”服务机制。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的“线上+线下”市场监管体系,线上推行“旅游云管家”常态化巡查、化解涉旅矛盾,线下推荐备案 8名“首席质量官”、评选44名“标杆服务员”全方位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承诺督促,营造“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服务环境,游客服务满意度达 100%。
号角吹响,战鼓擂动。用活用好优势资源,让文旅资源焕发生机,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全县干部群众信心满满。下一步,石柱将继续聚焦全域旅游主线、转型升级主调,跑出全域旅游发展“加速度”,向全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文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