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改造前,我们村一亩耕地流转费用700元左右一年都没人要,改造后流转费可达1000元左右。就这么高的价格还是‘抢手货’,真是让人想不到!”日前,在丹阳市珥陵镇丈山村的高标准农田现场,村党委书记汤惠云乐呵呵地说。
站在初冬的田野边放眼望去,冬小麦争先恐后地钻出泥土,大地一片绿油油的景象。一条条水泥路直达田头,种田不湿脚成为现实;一座座新砌的电灌站矗立在三陵河边,全新灌溉设备随时待命;一道道水泥沟渠纵横交错,可以想象浇灌时河水滋润近万亩农田的场景……
“原先的机耕道只有2米宽,现在我们拓宽到了3米,大型农业机械畅通无阻,为了方便全村3000多位村民出行,我们每隔一段还专门设置了会车点;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作业,我们还在田边修建了下坡,另外先后新建了300多座跨越沟渠的田间机耕桥及配套建筑物……只要不是人为损坏,至少能用20年!”珥陵镇水利站站长殷辉良说。
农民不用掏一分钱,所有的农田基础设施焕然一新。这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今年43岁的王福军种了400多亩土地。“原来秋收时,只能用拖拉机去拉粮食,一次只能拉3亩地的收成,现在一辆货车可以直达田头,一次可以拉10亩地的稻谷;原来的土渠道容易堵塞,还‘跑冒滴漏’,打10小时水,田块还没‘喝饱’,现在只要打水5小时就能解决问题。”王福军一脸的喜悦。他细算了一笔账:以前水稻产量一亩只有450公斤,改造后有650公斤,小麦一季以前是400公斤,现在能达到550公斤。这样算下来,他一年的净收入可以增加15万元。
丈山村只是珥陵镇高标准农田改造的一个缩影,作为丹阳市唯一的“镇江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镇”,珥陵镇目前6万亩耕地已经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镇党委书记杨秋竹表示,作为黄茅老区的农业大镇,珥陵镇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接下来,珥陵镇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高标准生态农田,在减少农业面污染的同时,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产出,让农民在绿色发展中获得“金色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