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有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虹口,有红色文化地标“鲁迅小道”;虹口,有市区最大的保障房基地“彩虹湾”......而这一次,与虹口区委书记李谦相约的City Walk,起点之处却有些特别——那便是北外滩核心区空中连廊的示范段。“连”,自然成了其中最主要的关键词。
自2020年北外滩新一轮开发建设规划获批以来,北外滩被赋予“新时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的功能定位。从“出形象”到“塑功能”,虹口一刻都没有停歇——聚市区之力、集全球智慧,加快北外滩城市有机更新和转型发展。
根据规划,未来的北外滩核心区将设有50公顷的慢行优先区,包括4.5公里长的空中连廊系统。这座横跨公平路的沪上首座跨路式双层空中连廊就是示范段,好比是“游走于建筑丛林与城市森林间的艺术飘带”,串联起北外滩来福士广场、友邦金融中心。廊体以折线为主要设计语言,布置了城市绿植四季花境。桥面密布200余颗呼吸灯,在夜间可通过编程呈现律动的“北外滩星河”效果。
站在连廊向外望去,91号地块“上海北外滩中心”的施工现场,正是一片塔吊林立、桩基隆隆的景象。这幢再次刷新浦西制高点的建筑,将于2030年建成。
“一部杰作!”对北外滩的未来,李谦如是说。然而,要完成这部杰作,并非易事。北外滩区域项目众多,有着不同的开发主体,有着大量的历史风貌保护,还有着庞大的地下交通空间。各个项目的开发边界、开发的时序,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破题的第一点,就是整个理念上,让它进行一个‘连’!”以连廊为例,它连接起来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楼与楼之间的“连”,更是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之间的“连”。而就北外滩的一系列重大项目而言,从规划落地就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每个项目都成立了专班,由区主要领导负责,既从源头把控开发质量,也将政府的服务“连”起来。
距离友邦金融中心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是修缮后的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历史上,这里曾是孕育人才的学府,如今再度被打造为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吸引众多企业在此设立实验室、工作坊,不断孵化科技创新成果,成为城市更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三楼的一间会议室里,蓝晶微生物合伙人耿强和阿普塔亚洲创新中心副总裁陆政政相约探讨后续的具体合作。
原本素不相识的两家企业,在雷士德相遇。一杯咖啡的距离,将上下游产业,紧密相连。“我们入驻这里,发现有很多下游企业、设计师大咖,我们可以一起去合作共创,把好的材料真正变成用户需要的产品,然后推向市场。”耿强说,这样的“连”,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首席运营官Srini Srinivasan也加入了讨论,短短一年时间,他就引入了18家创新企业。“I hope next year will be double!”李谦表示,如何帮助科技类的初创企业起好步,是虹口始终关注的问题。
聚焦风险共担,虹口研究建立“拨投结合”“投贷联动”“招投联动”等政府引导模式,带动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聚焦创新规模量产,探索“研发上楼”“功能复合”,优化载体空间供给,促进研发制造一体化发展,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进企业、进产业、进市场。
聚焦中小企业发展,设立“财金融合服务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持续用力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正让更多“新上海人”实现“安居梦”。上海首个文化人才公寓——坐落于大连路1053号的虹口区“猎户座”项目近期正式交付使用,迎来首批青年文化人才入住。这个项目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虹口区联合打造,首批签约入住的文化人才主要来自上海市新闻、出版、理论、文艺、图情等单位和虹口区重点文创企业,市区合作解决人才实际需求。
这里曾是生产制造的厂房、教育产业的园区,转型之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有了新的连接。公寓共提供234套房源,户型面积在30平方米至70平方米不等,配备中央空调、宽带、电视、厨房设施等,青年文化人才可“拎包入住”。在医疗方面,青年文化人才在公寓中就能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拥有专属的健康“管家”,定期上门提供义诊、理疗等服务。“一网通办”自助终端机被搬进公寓,足不出户就能实现人才落户、政策咨询、居住登记、医保受理等政务服务。
人才公寓的院子里开设了“1929·辛垦书局”,住户下楼就能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辛垦之名,来自“思想”(thinking)一词的音译,寓意鼓励青年文化人才坚持守正创新。此外,为文化人才专属打造的“大先生会客厅”和“新青年会客厅”,成为青年们交友会客碰撞思想的新空间。
上海正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人才支撑是其中的关键。“人才住进来以后,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李谦说。虹口鼓励青年文化人才自我管理,建立海派文艺青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定期配送理论宣讲、体育健身、City Walk等活动。组织人才参与虹口海派青年文艺家计划,深入社区、扎根基层,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提升和成长。
虹口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鲁迅等文化大家都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时光跨越百年,文化人才公寓这样的载体,又将连接起更多创作的灵感,为文化繁荣集聚力量。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演员陈超说:“我们用作品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住在鲁迅先生曾经生活的地方,会发现许多生动的细节,为我们的创作带来很多素材。”
从人才公寓走出来,转角就能遇见和平公园。一棵紫藤树的故事,被虹口区委书记李谦娓娓道来。
住在吴淞路一带的郑阿姨期盼多年的旧改终于实现,欣喜不已的同时,她又有些担忧,只因牵挂着自家天井里种了六十年的紫藤树。放弃老树实在于心不忍,自己移树显然没有这个能力。虹口绿容、旧改等部门得知后,便克服种种难题,帮郑阿姨的树找新家。这个春天,这棵紫藤在和平公园里重新冒出新芽,迎来新生。虹口对个体记忆的这份珍视,也为人民城市添上了鲜活的注脚。
“所有城市发展的成果,最终都是要惠及人民,我们在城市更新的预算同比增幅将近113%。”目前,虹口的零星旧改工作还剩余约3000户,将形成全区的共识,下定决心,把剩下的零星旧改任务提前完成。
漫步在和平公园,身边的儿童乐园里充满孩子的欢声笑语,智慧跑道上年轻人挥洒汗水,周边的居民在一片绿意盎然中休闲散步....
如今,打开围墙的和平公园24小时面向社区开放,未来,在公园里还将设置24小时的图书馆。“希望在深深的夜晚当中,有那么一抹灯光,它是温暖的灯光,但也是体现这个城市奋进的灯光,希望之光。”虹口区委书记李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