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区委宣传部、区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开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丰新实践中实干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发布会,大丰生态环境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文广旅局分别围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全类型推进国土空间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旅游影响力等方面,介绍相关措施、创新做法和工作成效。
近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今年以来,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稳定向好。”大丰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1月创成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持高位推进,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我区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着不让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这项“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谋划,制定实施《全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2-2025)》《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单项奖,充分发挥综合考核“指挥棒”作用。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我区坚持“控扬尘、治臭氧、抓减排、强执法”,组织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提升行动。聚焦全Ⅲ类目标,坚持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源”同治,全力提升流域内污水处理厂运行质效,系统治理农业面源、畜禽水产、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染,建立完善河道清淤疏浚、漂浮物打捞等长效保洁机制。年产废量5000吨以上企业已全部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235家危废产生和经营单位、365家小量危废产生单位均分别纳入省、市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进行严格监管,建成每年6万吨废盐综合利用和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项目。
坚持环保为民,加快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我区聚焦10个方面36项问题清单,动真碰硬推进整改,着力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举一反三排查、全区系统性风险性环境问题整改,做好督察“后半篇文章”,着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污染防治监管平台和“12369”热线作用,系统梳理群众举报和环境涉访涉诉事项,通过专项交办、跟踪督办、领导包案、集中攻坚等多种方式,着力化解餐饮油烟、扬尘、噪音、异味等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生态优先,“实施生态修复,绘制花海风光”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典型,麋鹿保护区入围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区累计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街道)1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居)9个。出台《大丰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确保全区生态保护区域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达140余种,麋鹿总数达7840头,野外种群数量达3356头,东方白鹳、黑脸琵鹭、勺嘴鹬等珍稀鸟类每年都来栖息繁衍。强化监测监控能力,全区污染源监控平台涵盖149家排污企业的338个在线监控点、107家重点企业的1052个视频监控点和360家企业的2555个用电监控,全方位、立体式监控重点污染源。
大丰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市、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持续发力,常抓不懈,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大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大丰文旅突出‘东部沿海、西部花海’两大主题,让‘多彩湿地花里大丰’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大丰文旅不断擦亮世遗“金名片”,赋能花卉“产业链”,释放生态“新动能”,绘就乡村“新图景”。今年8月,大丰川东港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今年暑期、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大丰“日出海湾”位列盐城地区抖音景点收藏榜第一名,上榜江苏省“文旅消费热门新场景”;荷兰花海实现国内唯一“四季花海”“郁金香室外展示8个月”;“爱上夜花海”盛夏旅游季、“789月烟火气,920里纳微凉”等活动受到游客青睐;梦幻迷宫体育旅游线路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庆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大丰拥有独特的生态禀赋和自然魅力,兼具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强化规划引领,加强陆海统筹,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大力开展国土空间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围绕全类型推进国土空间保护与修复,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扛起湿地生态保护责任,扎实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始终深入推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海岸线整治修复,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