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第二批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名单,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上榜。
在这片生机勃勃的体验地,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集湿地恢复、湿地研究和环境教育于一体。因地处我国滨海湿地的南北分界线上,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每年超100万只候鸟在此栖息、停留。
目前,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已记录鸟类30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62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受威胁鸟类名录的鸟类21种,定期栖息有2万只以上的水禽,共有12种水鸟记录种群数量超过1%地理种群标准);记录有植物473种(维管束植物281种、浮游植物192种);拥有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21种;鱼类78种;两栖类5种;爬行类2种;兽类5种。
在室内体验设施方面,园内的候鸟博物馆通过标本展览、图片、影视、全息立体成像解说体验相结合,互动问答等体验形式多角度地讲述了“鸟类为什么能够飞行?候鸟为什么要迁徙?候鸟什么时候迁徙?鸟类如何补充能量?”等候鸟的相关知识。体验人员可在博物馆内通过电脑遥感,控制影像来观察候鸟的栖息生活状态。开放至今参观游客超100万人次,是科普体验、自然教育的主要场所。
同时,湿地公园以自然湿地资源为特色,结合湿地植物、鸟类、鱼类打造出水禽体验区、鱼类长廊、鸻鹬类高潮停歇地等户外自然体验场域,让市民能够沉浸其中,近距离与各类水鸟以及鱼类互动,感受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工作人员通过降低水鸟高潮停歇地水位,改造观鸟屋等水鸟招引措施,为迁徙鸻鹬类和越冬鸭类提供了适合的生态环境。当外围滩涂被较高的潮水覆盖,鸻鹬类便会飞到湿地中心停歇带觅食休息。游客因此得以看到少见的鸻鹬类水鸟。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立足湿地、鸟类、植物等资源,搭建了由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开放式自然教育体验平台,通过引入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周边院校和社会团体为支持力量,“三进模式”(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打造“校园第二课堂”,明确了自然教育体验目标“让湿地融入教育,让教育自然发生”,开发了《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自然研学教材》及观鸟课堂、植物课堂、昆虫课堂、夜探湿地等12项课程,让不同年龄群体走进湿地、体验湿地。
通过自然教育与科普体验等工作,近年来,浙江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陆续获评国家湿地公园、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全国自然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第一批浙江省观鸟胜地、浙江省四星级自然教育基地、第一批宁波市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荣誉称号5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