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合肥制造”美名远扬。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加快迈向中高端环节,实现从“制造中心”向“价值中心”跃升,合肥市出台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并启动首批总部企业认定工作。日前,“合肥市2023年度总部企业名单”公布,73家企业被认定为合肥市首批总部企业,共同成为打造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上市主体、供应商集群、配套基金“1+5”发展格局的中坚力量。
总部经济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经济形态。从今年8月21日出台“总部经济10条”,到11月20日敲定最终名单,合肥努力构建跃升产业能级的“总部生态圈”。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合肥的两张“金名片”。合肥的总部企业也同样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分行业审视总部企业名单,73家企业中,42家身处先进制造业、27家身居现代服务业、4家归属建筑业。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占比过半,主要分布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家电(居)等领域。其中有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业内领军企业,有同智机电、科大智能电气等技术型选手,也有芯碁微电子、汇通控股等后起之秀。
据了解,42家先进制造业总部在创新方面投入十分“舍得”,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4万件,2022年度投入研发经费152.2亿元,还有7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对企业来说,获得“合肥市总部企业”称号实属不易。对照认定标准,可以看出,总部企业门槛相对较高,体现了“优中选优”的原则。
以综合性总部企业为例,要求企业在合肥市外拥有2家以上分公司或控股50%以上子公司,且营业收入中来自下属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比例不低于20%。同时,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等分行业提出了地方经济贡献的要求。
经济发展需要一批“领头羊”,更需要正在蓄力的“黑马”。
对于极具未来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等,规模尚小,但成长迅速。合肥给予充分的耐心,适当放低经济贡献门槛,但要求近两年连续增长20%以上。
“我们对‘总部企业’的理解是多纬度的,并没有‘一刀切’,而是综合考虑企业发展规模、所处行业、功能定位、成长速度、未来空间等,提出‘综合型、功能型、成长型、直接认定型’四类,构建多元总部企业体系。”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合肥市总部企业”标牌是一张沉甸甸的“诚意书”。
据了解,经认定的总部企业可获得全方位政策支持,包括荣誉激励、多作贡献奖励、核心员工激励、产业链对接和场景应用支持等10条措施。
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制定《合肥市支持总部经济发展若干政策》过程中,多次召开部门、县区和重点企业座谈会,面对面听取企业诉求,为的就是让政策从文件纸面上落到企业心坎里,真正回应企业所需、所想。
如政策中支持开展总部企业专场产业链供需对接、场景对接活动,有助于推动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快速落地推广。再如,政策中支持总部企业在肥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供应商大会,体现了城市与总部共同成长的愿景。值得关注的是,“总部企业”将获得一定高层次人才自主评价名额,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招引高端人才来肥服务的有力法宝。
“无论是扎根合肥成长起来的总部企业,还是把总部落到合肥的企业,都是因为他们选择相信合肥,从而投注合肥,我们也一定投桃报李。”该负责人表示。
在此诚意之下,德国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亿航智能、清华光伏总部、中电信量子科技公司等一批标志性总部大项目接续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