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基地就是我们队伍的大本营,在这里军训是‘主场作战’,因此不论教练还是队员,应该都能很快适应。”上个月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2023年运动队军训开营仪式后,体操队男队主教练何幽潇对记者说。
的确,从2019年3月启用至今,4年多的时间里,申城的运动选手和教练,对崇明岛上的这片运动热土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习惯并喜欢上这里的一切。“年龄”不算大的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已经见证了不少健儿从初出茅庐的小将成长为队伍的中坚力量,也经历过几批老将脱下运动装,以另一种身份继续扎根体育事业……
场地更多
不论在哪个时段走进崇明体育训练基地,“大”总是它留给参访者的第一印象。从最早的各自备战到基地式集中训练,申城竞技体育训练模式的改变,对基地的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条,便是拥有足够多、可供不同队伍同时使用的场地。
崇明基地中心副主任梁力介绍,基地工程分为两期建设,一期项目于2015年10月正式开工,2018年末竣工,总占地面积近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包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棒球、垒球、曲棍球、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击剑、现代五项、拳击、跆拳道、柔道、武术16个运动项目的场馆和场地,以及食堂、宿舍、教学楼、管理用房、医疗康复、科研等配套设施,室外场地有棒垒球场、曲棍球场、田径场、网球场、篮球场及沙滩手球场。二期(自行车馆)项目于2020年8月正式开工,2023年8月竣工,总占地面积近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包含自行车馆、小轮车馆、配套用房、室外泥地竞速场地等。
据了解,现阶段崇明体育训练基地日常驻扎运动员约800人,而充沛的场地设施,能够为更多志在创造佳绩的健儿,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保障更佳
作为申城体育健儿备战的“大本营”,崇明基地肩负着为选手扫除后顾之忧的责任,入驻的运动队数目较多,相应的配套保障工作就需要做得更加细致。
基地方面介绍,在运动队入驻前,训练基地会安排专人与不同项目的队伍展开沟通,针对训练、住宿、餐饮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沟通对接,全面掌握运动队在食宿训等方面的需求,提前进行调整和布置。不论是训练器材的配置、安装和放置,训练场馆的温度湿度、灯光照明,还是宿舍床铺的大小要求,饮食的特殊需求等,都会尽最大努力满足相关需求。在运动队入驻训练基地后,基地也会与队伍展开常态化交流协调,根据意见建议反馈,及时完善细化服务保障工作。
伴随智能技术的不断更新,崇明基地方面也引入相关设施,以期为运动员和教练提供更好的体验。据了解,基地内设有运动员宿舍人脸门禁(防尾随)系统、智能门锁系统、食堂人脸闸机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和外来访客人脸识别系统等一系列智慧管理系统。为便于集中管理和训练效率,运动员生活训练流线采用连廊无缝连接,运动员可以风雨无阻地在场馆和生活区之间穿梭。此外,便利超市、快递收发点、咖啡吧、智慧书屋、免费书吧等配套措施也一应俱全。
科研更细
如今的时代,运动队想取得成绩,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助力。在崇明基地里,有几栋科研专用楼,其中的专业人士,几乎每天都在研究最新的体育科研成果,他们希望用细致的工作,为上海竞技体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梁力介绍,崇明基地的2号楼是医疗科研专用楼,分为医疗康复与科研试验两个部分,其中一、二层为上海体育医院用房,三、四层为科研用房。科研中心建有技术诊断、运动营养、运动心理、运动生理生化、康复体能等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实验室,同时配备一系列国内外领先的仪器设备。
去年夏季体能大比武的间歇时段,几位上海现代五项队的队员一头钻进了上海竞技体育训练中心体育医院,在专业康复和理疗师的帮助下进行治疗恢复。“高科技的助力让队员能够更快恢复,教练员安排训练也更加科学。有了这样好的条件,教练和队员,尤其是入队不久的年轻队员更应该珍惜,为梦想去努力拼搏。”主教练曹忠荣说。
未来更好
如今,不论是刚刚入队的小队员、正值当打之年的核心队员,还是奋战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将,都已经将崇明基地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
自行车运动员张汇滨说:“这里和家没有区别,我享受在崇明基地的每一天,因为那十分充实。”他更希望自己能在未来拿到更好的成绩,能让基地里的朋友们,为自己骄傲。其实,这也是崇明基地管理方的愿望。谈起未来的目标时,梁力表示基地将在不断完善“训、科、医、教、服”五位一体功能基础上,逐步探索赛事运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功能拓展,积极加强智慧化信息化训练基地建设,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国家级现代化体育训练基地,紧扣“追求卓越,精准服务”工作理念,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水平,稳步推进基地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从2019年至今,许多运动健儿以崇明基地为起点,一步步登上各类比赛的领奖台,接下来的日子里,期待更多从这个大本营起步,书写更多属于体育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