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文化创意 > 文字新闻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巩固文化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3-12-11  来源:四川日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的坚持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有利于生动刻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特征,有利于巩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新局面。

  赓续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夯筑中华文化主体性历史根脉。从时间历程来看,中华文化大约根植于2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中华文明的曙光,及至大约6000年之前出现了大型聚落、祭祀中心等,距今5100年左右出现了早期国家的萌芽,之后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持续拓展巩固,中华文明思想理念、伦理追求和基本传统规范一直延续至今。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等,作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其线性文化遗存的典型特征更能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连续性特征。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沿黄区域不断发掘的一系列重大考古遗址,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等都见证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文明持续不断的历程。沿用至今的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体现了唐宋以来中国南北方持续不断的经济交往、交流以及地域上连续不断的密切关联。

  激发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赋予中华文化主体性时代价值。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连续性的主要活力来源和发展动机。中华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历史长河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为应对地理、气候等客观环境的挑战,促进人口繁衍生息,创造了以“诸子百家”开启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兼容并蓄格局的序幕,以“四大发明”为主要代表的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在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发展趋势下,传统思想文化既连续又创新,催生了儒释道合流、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朴学的繁荣发展。长江流域广泛分布的书院文化以具体的建筑形制、代表人物及传世典籍等,见证了中国学术思想体系在唐宋以后的播布、演变和流传。

  巩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加强中华文化主体性认同基础。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是国家、民族繁衍生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根基。这种统一性源于思想文化的不断浸润,并在碰撞、交融过程中整合、统一,最终催生“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观。当国家遭受重大冲击,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广泛认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仍然是促进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助推力量。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团结一致的意志、勇气和力量。历代长城的修建和加固,从建筑形制上来看,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延续,见证了中原华夏民族和少数民族连续不断的交流、交往、交融,最终融合一体的历程。

  涵养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扩大中华文化主体性感染力量。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连续不断,重要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善于吸收借鉴不同文明的文化精髓。这个突出特性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地域文化,比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等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发展;华夏民族与边疆游牧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吸收、同化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物质文化以及思想文化。黄河长江流域的各种古驿道、古码头、茶马古道、香料古道等,也都充分见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民族融合、区域互通的发展过程。

  延续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增加中华文化主体性国际声誉。“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没有大规模对外扩张,这是中华民族追求内在秩序平衡稳定、朴素内敛的特质决定的。这种特质的形成源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应对挑战必须团结统一、抱团发展,共同维护内在秩序。加之,华夏民族作为传统农耕民族,对农业生产漫长周期的等待及丰收的期待,都需要一个平衡稳定的环境,守时顺势,这都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最主要的精神内源支撑。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但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民族繁衍,持续巩固更长久的和平统一,从不放弃顽强抗争。长征就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丰碑,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正是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维护和平、爱好和平,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历史见证。

上一条:今年新疆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全国第一 新增规模达2011.8万千瓦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