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试点区域,车辆平均车速提高了15%,车辆出行时间平均缩短了3分钟。这是萧山“交通小脑”运行两年多来交出的成绩单。
如果这两个数字已经让你眼前一亮,那么还有几个数字更是让你惊叹于“小脑”的智慧力量——在约66平方公里的试行区域内,“小脑”日均节省时间由2017年第四季度的3404小时每人次,提升至目前的18442.5小时每人次,增幅达到442%,换算成年溢出效益2.1亿多元。
“交通小脑”对萧山来说,其实不是一个“新鲜事”。早在2016年,萧山就与阿里巴巴集团深度合作,自主研发城市数据大脑“交通小脑”平台。在运行的两年多时间里,“交通小脑”却以这个平台为基,不停地把“最新鲜”的技术连入其中,让原先的拥堵道路变得没那么拥堵,让120急救车可以在“一路绿灯”中快速通过。
如果将城市比作一个躯体,那么城市里的道路就像血管,连通“身体”各处。如果“血管”一堵,“身体”运行自然不畅。
“交通小脑”就好比智能医生,实时扫描着身体“血管”的通畅程度,一旦发现问题,可通过“小脑”的精确计算,输出最优解决方案,为城市解决了诸多难题。
今年5月5日19:05,区一医院接到7公里外的求救电话。急救车沿着市心路一路往北,沿途经过20余个红绿灯路口。通过“一键护航”,急救车一路绿灯到达医院,交通小脑的平台显示用时8分58秒,相比高德路线行车23分钟,整整快了14分钟。
急救车“一路绿灯”的背后,交通小脑功不可没。急救车出发时,城市数据大脑在虚拟的数字城市中构建了多种算法模型,反复推演无数遍,结合手机地图、道路视频监控记录的车辆行驶速度和数量,感知车辆的运行轨迹,以秒级速度设计出一套最优通行方案。
目前,“交通小脑”已全面接入1400路视频、2018多亿条数据,打通了互联网、政务网、公安网、业务VPN网等四大网络,实现对道路和时间资源再分配,可提供精准管控重点车辆、动态感知全域事件、在线优化信号配时,以及实时协同特种车辆四种场景功能服务。
简单地说,“交通小脑”通过外场设置诸多感知设备,包括道路摄像头、电子警察等,让每一个交通摄像头都变成一个“交警”,全年无休地在路上巡逻,然后通过这些“交警”采集的视频数据后,由“城市大脑”进行人工智能分析。目前,仅通过“交通小脑”的信号配时优化这项,萧山96条道路300多个交叉口智能信号可以自适应控制,试点区域平均通行速度提升超过15%,主要道路停车次数减少近40%,高峰时段道路畅通比例提升10%。
据了解,2022年亚运会召开前,萧山将通过交通组织优化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补充建设,使“交通小脑”真正成为区内交通治理的神经中枢,实现大数据治理交通区域的全域覆盖,让道路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