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常熟“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集聚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超400家,全年整体营收超15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优势日益显著、发展潜力大,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今年,在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上,常熟市政协常委、共青团常熟市委员会副书记杨潇澜提出的《关于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优势的建议》被正式列为第69号提案。
提案指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本市目前围绕整车、“三电”系统、通用部件三个领域进行布局,其中“三电”系统领域集聚了正力新能、新中源等33家企业,产值约占全市汽车产业产值的近30%。在通用部件方面,全市内外饰件、车身系统、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已有产品进入新能源整车供应链。但受城市能级影响,目前常熟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也面临着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多为生产工厂,在常设立市场部门、战略部门、研发部门的企业较少;资源要素方面存在着新增工业用地供给不足、存量用地盘活压力较大等问题;企业完全自主研发的原生技术偏少、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等。
在接到市政协关于提案办理的任务后,市工信局认真梳理,结合常熟市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相关情况,剖析了全市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产业布局与发展引导、推进产业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性深化产业链拓展延伸、多举措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针对性措施,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优势,促使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为加强发展引领,市工信局一方面编制发布《常熟市加快构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态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常熟市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2023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发展聚焦方向和建设任务,另一方面常态化开展汽车重点企业走访调研,累计召开汽车领域座谈会、研讨会7次,走访汽车重点企业超60家,强化产业发展向外推介,并全面强化与上海嘉定汽车城的交流对接,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的合作。
在推进产业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方面,市工信局围绕新能源汽车“三电”和氢能系统开展布局,电池领域集聚了正力新能等9家企业,总产能超30GWh、占苏州的87%;电控领域,有56家企业在常熟落户;氢能领域聚焦高端制造、研发服务、示范应用开展链式布局,累计引进国内外氢能领域核心项目55个,引育多个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4座加氢站,推广氢能示范应用车辆178辆。同时,市工信局依托常熟汽饰、延锋、佛吉亚等头部企业,积极推动座舱系统从单件产品做到模块化集成,其中总投资3.5亿元的英特模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中心及新能源项目正加紧建设,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已完成更名。
提案还指出,要梳理全市细分领域链主企业与重点企业名单,实行近地化配套,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投资落地,助力常熟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今年以来,市工信局不断推进新能源产业延伸化发展,以优势产业赋能其他产业。核心材料延伸方面,重点围绕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主要发展PVDF和六氟磷酸锂,目前PVDF产能全球第一,国际市场份额有95%,六氟磷酸锂产能也有国内前三;金属材料重点围绕汽车轻量化,通过引育材料改性企业让车用新材料更轻、强度更大;复合材料方面,主要围绕碳纤维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服务配套延伸方面,主要结合汽车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汽车验证测试和成套装备制造两个领域,培育有英特模等生态型企业和菱创、创轩激光等装备制造配套企业。
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近年来,市工信局结合自身工作不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技术研发与攻关、资源要素导入及“制造+服务”融合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中国智能车综合技术研发与测试中心、中国汽研氢能测评技术创新中心、中欧氢能创新研究中心等15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成汽车领域创新联合体、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支撑平台7家;开展汽车产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专项支持行动,英特模、常春汽车零部件2家公司获本市级立项,正力新能“高倍率长寿命车用钠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入围省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近三年新增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
市政协副主席芮卫国表示,69号提案办理成效明显,市工信局作为本市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牵头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通过“转”和“提”推动了常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端化发展。市政协将继续关注办理进程与实效,适时安排政协委员开展督查、视察、调研等活动,做好整车带动、传统领域赛道的切换、产业精准强链补链、汽车“制造+服务”的融合等五大篇章,推动常熟汽车产业整体竞争优势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