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教授领衔的招商工业海门基地院士工作站正式成立,攻克邮轮制造为重点的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将海门打造成为千亿级邮轮产业制造基地。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支撑。”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高洪军说。近3年来,海门在打好项目建设、经济运行翻身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进程中,始终扭住引才聚才这个“牛鼻子”,创新举措,构筑平台、政策、服务三位一体,且深度融合的“聚才链”,提升了海门聚才磁力,撬动产业集群发展、链式发展。如今在海门有23万各类人才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其中顶尖人才43人,国家、省级各类人才计划资助对象144人,先后建成国家级“海智基地”、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和国家“千人计划”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新增省“双创”人才17人,居全省县市区第一,人才综合竞争力跻身全省八强。
构筑聚才平台
“临江新区科技小城,是我们最为理想的创新之地。”百奥赛图江苏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模式动物专家、海归博士沈月雷说。
2013年,沈月雷一踏进临江新区科技小镇,被这里紧靠上海的区域位置、生物医药公共服务体系所吸引,他相信,这里将成为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和创新项目的集聚地。5年来,他不断追加投入,总投资超10亿元的模式动物二期工程正在建设,项目竣工后将成为最大的模式动物研发生产基地。最近,他又着手启动抗肿瘤新药项目,从新药服务商向新药制造商跨越。
沈月雷的预测正在临江新区科技小镇变为现实,这里吸引了包括中科院院士领衔的200多个创新项目入驻,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创新平台打造是我市聚才创新创业工作链的重要一环,到目前为止,我市打造了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中南谷科创中心、謇公湖科创中心、富江高科等一批“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创新创业平台,建成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11家、研究生工作站3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孵化器1个,高新技术企业156家。这些平台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舞台。
创新聚才政策
一个乡土人才政策,激活了草根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撬动了一个机器人产业,这是海门创新人才新政带来的裂变效应。
60开外的振康公司董事长汤子康作为海门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是海门去年首批获批的20个乡土人才之一,享受到海门人才评价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人才新政的红利。他说,再干10年,将机器人产业做强做大。这几年,汤子康领衔研发,振康公司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RV减速机和全国产化工业机器人规模量产企业,并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正余镇机器人特色小镇已经落户机器人项目10多个,机器人产业将成为海门地标性产业。
去年海门出台的乡土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给予获评的优秀乡土人才每人每月1500元津贴补助。创新的政策是聚才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海门先后出台了“创业海门523”“人才新政10条”“人才强企10条”等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激活人才“一池春水”。诺奖获得者、院士等顶尖专家在海门创业,直接给予200万元奖励,国家特聘专家等顶尖人才(团队)在海门创业,免评审即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项目支持总额最高3000万元,同时还享受100万元购房补贴、1000万元贷款贴息、每月6000元岗位津贴和2000元租房补贴……
优化聚才服务
聚才链中离不开服务这个环节,高效优质的服务已成为海门聚才的新名片。近年来,我市按照“想在企业前面,做到人才心里”的服务理念,为人才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为了让高层次人才感知海门、创业海门,我市紧扣“3+3”产业,举办了一系列人才感知海门的特色活动,去年举办的“东洲英才”创业周活动就是其中之一,80多位国家特聘专家齐聚海门,与我市特色产业无缝对接。这几年,我市通过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吸引了包括11名国家特聘专家在内的30多位高层次人才来海创新创业。
我市为首批36名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绿卡”,持卡人才除了享受涉外协调、住房安居、医疗保健、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免费交通、文化阅览、学术交流、休闲观光等“一卡通”服务外,还可在全市挂牌“人才驿站”的书店、咖啡馆等场所实行刷卡参加人才沙龙、音乐会、交友会等活动。我市还为高层次人才设立“一站式”政务服务专窗,为人才集聚的园区、重点人才企业派驻服务专员,提供津补贴发放和项目申报、审批、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我市还建立了市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微信、电话常态联络,重要节日、人才生日、创新创业取得重大突破时当面慰问。今年,是我市人才服务提升年,年内将新增高端人才安居住房300套以上,开辟人才上海医疗保健“直通车”。
“海门对人才非常重视,服务可以说无微不至,我要把更多的同行企业推介到海门来,共同享受政策红利、服务红利,共同打造一个产业链的垂直平台。”海门“引才大使”、海门首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祖恒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