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和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验区,近年来,徐汇教育立足区域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各学校也从数字基座打造到教学资源建设,到实现不同场景运用,不断促进数字素养提升,围绕校园特色,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先行探路。
日前,市二中学数学组的两位老师开设了区公开课。李拥军老师的《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和吴一凡老师的《球的体积与表面积》都使用了数字化平台——课前使用平台答题卡功能发布任务做课前评价,课中利用平台实现实时互动,课后使用平台收集学生的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而在市二中学的课堂上,你还可以看到学生们通过平板电脑里的学件,自己滑动游标,调整截面位置,探究正方体截面形状。更直观地通过现象发现本质。在选择、判断、拖动图片时,学件还能够进行自动批改,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能通过平台得到实时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自己的错误并进行深入思考。市二中学数学老师赵磊介绍,在进行学件建设时,老师还可以事先设置好提示,学生们通过点选“题目提示”或者“选项提示”,得到实时个性化辅导。
以上,仅仅是信息化在市二中学的应用场景的一小部分。新课程与新教材的深入实践推动着市二中学各学科课程与教材的变革,核心是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而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也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数学组更是在学校数字化转型中跑出了加速度。
作为从开始就参与到信息化应用的老师之一,赵磊告诉记者,最初老师们借力信息化仅限于在单元检测时能够快速得到数据统计,然后可以有理有据地针对学情讲评试卷。后来,在深入探索使用后,逐步在平台上实时收集课堂上学生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借助数字平台,教师能够通过学件任务的布置得到实时的学情反馈,学生通过学件得到个性化的学习。“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等到大多数同学思考完毕后才能继续,而这个大多数一定是约数。有多少滥竽充数,有多少思如泉涌,老师不得而知,时间上也难以把控。回答问题的也可能只是一个或几个学生,不可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而在使用数字化教学后,老师能够实时地得到全体同学的过程性学习数据,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要让数字化场景真正落地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中最困难的莫过于学件制作。虽说市教研室提供的高一年级数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市二中学的教学进度一直处在资源发布前,所以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学件都需要数学组的老师自己建设。控件库中一共有304个控件,应用于各个学科,数学组的老师要筛选出与学科相关的控件,“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摸索,哪怕是设置一道选择题也要经历重重关卡。插入一张图片也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就行,开始题目设置好之后,不能实现自动批改,我们咨询了后台工作人员才知道还要设置交互。”项目组老师们共同努力完成了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单元的数字资源建设,基于市教研室提供的空中课堂资源,进行修改、调整,并为每个课堂练习题、课后练习题配以跟进练习,以保证学生真正学懂。目前,已经经过市级资源专家评审全部上架。
数字化平台也让老师们收获颇丰。备课助手中不仅有《课程标准》《教学基本要求》《课本》《教参》,还有空中课堂的全部资源,包括教学设计、学习单、作业单、PPT,这些资源都可以提供给老师们使用。如今,在市二中学,每周高一数学组的备课活动中都固定有数字化应用交流与分析,老师们在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和困难。每个月,数学教研组还会召开推进研讨会,总结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共享研究成果。学校则围绕平台技术培训、实践应用培训和项目研究培训三个板块,通过专题讲座、实操演练、应用指导等方式,开展数字化转型应用培训等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同时,结合市区级教师教学比赛,开展校级数字化教学评比、微课评比,以及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案例评比等,通过教学评比不断加强数字化基础资源与特色资源建设,为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学新样态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