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发出了这样的惊叹:“我在合肥有次特意数了数路上的车牌,发现40%以上都是新能源汽车。”
更多的绿牌、更大的保有量、更多跨国车企的联手合作,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印证了斯穆特的感慨。
安徽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首位产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这些年,在多措并举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保持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
10月12日,全省十大新兴产业系列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情况。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
1月至9月,全省汽车产量达169.9万辆,同比增长45.7%,占全国比重为8.1%;新能源汽车产量60.6万辆,同比增长76.6%,占全国比重为9.6%;汽车出口82.2万辆,全国出口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安徽造”。
相比有着百年技术积淀的内燃机汽车,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是一条全新赛道,是创新的“无人区”。
向“新”而行,安徽底气何在?一路“奔腾”有何“密码”?
完善的顶层设计,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绘好蓝图。安徽不仅将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还出台《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政策和机制上,组建了实体化运作的省汽车办,制定《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若干政策》,在全国率先启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条例》立法工作。
在服务企业上,坚持“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专项支持举措,依托安徽“产业大脑”,开发数据分析、产销监测、供需对接等功能,上线安徽汽车产业“问题建议直通车”,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发展。梳理摸底全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3700余家,建立“七个清单”,分类择优开展扶持培育。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说,这一系列“组合拳”,为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擘画了发展蓝图,注入了澎湃动力。
政策给力、机制更顺、服务到位,新风口下的企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看一组数据,安徽汽车业产业增加值、营收大幅增长,利润几乎是成倍增长。
据陈军介绍,今年1月至8月,全省规模以上汽车业增加值增长43.2%,增幅比全国汽车业高31.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3212.1亿元,增长45.8%,增幅比全国高34.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47.1亿元,增长285.6%,增幅比全国高283.2个百分点。
消费者能买到更优质、更便宜的新能源汽车,街面上绿牌车越来越多,车企利润越来越高,这些都要得益于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看这条长长的汽车产业链:安徽拥有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建立了整车、发动机、车身、底盘等全产业链体系,构建了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的“一链三线”战略布局。
独木不成林。产业生态,需要大大小小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协作。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如何引育?安徽围绕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推动一批龙头型、高成长性、高牵动性企业引育,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零部件领域“补短板”“锻长板”。
具体而言,安徽的打法是“三板斧”:招引、培育、提升。
在招引方面,围绕整车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开展“链主”招商,鼓励整车企业引导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就近落地,推动集聚发展。光是大众安徽就吸引38家供应商落地合肥,蔚来汽车已有120余家供应商在安徽布局。
针对车规级芯片、“三电”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梳理制定招引建议清单,持续开展补链、强链、延链,优化招引政策,创新招商方式,推动省市协同招引,吸引优质零部件企业入驻安徽。今年以来,已签约、开工10亿元以上汽车领域项目152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46个。
在培育方面,建立健全分层孵化体系,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到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培育机制,打造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打冠军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动优质零部件企业加快上市。鼓励传统零部件企业针对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加快转型、“换道超车”。
在提升方面,以新型整零合作机制为抓手,引导整车企业面向重点零部件企业建立联合推优机制,推动供应商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用户资源等无缝链接,在技术研发、标准体系、质量管控等方面深入对接,探索产业链内以及跨产业的资本、技术、产能、品牌等合作新模式,推动各类零部件企业集聚发展。
在安徽,一场场对接会让“产需对接、整零协同”。据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举办2023安徽汽车及零部件产需对接会,签订150亿元产品供需合同,签约重大招商落地项目116亿元;安庆、阜阳举办汽车零部件产需对接会,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大会在宣城举办。截至9月底,省市两级经信部门已举办各类对接活动13场次。
“真金白银”的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产业发展动能,让企业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坚持“资金+基金”“基地+基金”“科创+产业”,综合运用减税降费、基金投资等方式,以财税政策链推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真金白银”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聚焦创新能力提升,我省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短板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一企一策”“一项一策”予以支持。聚焦产业集群发展,探索“产业园区+产业基金+产业孵化器+行业商会协会”方式,先后安排资金5亿元,通过母基金直投等,支持芜湖、合肥2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聚焦应用示范引领,累计争取中央资金7.8亿元,支持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
不仅仅是财政资金,其他金融资本也加快投入,形成“基金丛林”。据介绍,2017年至2021年,累计注资100亿元设立300亿元规模的“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设立新能源汽车一期、二期子基金。2022年起,省财政出资500亿元设立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构建总规模2000亿元的“基金丛林”,其中规模不低于18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已完成工商注册和中基协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