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健儿的汗水与感动的泪水,凝结为荷叶中央的“露珠少女”,“露珠少女”轻步曼舞,亭亭于荷叶之上……在杭州亚运会的闭幕式上频频浮现“荷”的图景,荷通“和”,又通“合”,自古便有“和合之意”。
我们发现,不管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都流淌着一种浸润其中察而不觉的“和合”之美。这也是中华民族亘古流传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审美观。
就在本周六,历时两年打造的温州和合文化园将在龙湾揭开面纱。今天,我们不妨来聊聊,何为“和合”?为什么要传承弘扬“和合文化”?
和合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
“和”“合”二字最早发端于甲骨文和金文,而“和合”两字连用,最早载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
先秦诸子百家主张各异,但却都认同和合思想,如《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墨子·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先秦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从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唐代佛学、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无不包含着和合因子、和合精神。
在当代,和合思想同样引起了思想家的广泛重视,钱穆、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程思远等学者对和合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阐释,形成了一系列和合文化的理论谱系。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合思想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1月9日,由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发起的“中日韩精神——2023年度汉字”评选结果揭晓,“和合”以最高票当选。
这次活动是秘书处举办的首届年度汉字评选活动,足见“和合”二字在三国民众心中的地位,也承载了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三国人民希望地区和平、和谐相处、促进繁荣发展的共同期盼。
从先秦绵延至今,从中国传播至东亚、乃至全世界,和合思想凝聚了多少思想家的哲思体悟。而从“和合”到“和合学”,离不开一个人的潜心竭思。
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互联网普及化,把世界连成一片,但却无法消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以及种族之间的冲突。文明冲突和文明融突成为世界范围共同关注的课题,许多思想家也为此提出自己的主张。
比如,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潜在的、最危险的冲突是在中美之间”;而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张立文先生则从中华国学中体悟并构建了“和合学”理论体系。
张立文先生认为,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等五大危机,并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来化解危机,力图构建一个和谐的、安宁的、幸福的人类社会。
30多年来,“和合学”不断博采众家之长而屡有创新,不仅在国内学术领域发扬光大,更随着张立文先生的讲学,在日本、越南、新加坡、葡萄牙、希腊等国得到传播,特别是通过在国际儒学论坛上的发言,不断扩大海外影响力。
站在当下,我们再来审视“和合学”。不难发现,“和合学”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解决世界难题提供了路径选择,也为我们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如今的龙湾,“和合学”氛围渐浓。
在龙湾中学,青年学子们走过和合路,穿过古门台,在和合广场晨读;在龙湾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和合文化的思想资源与现代意义》专题讲座让全体领导干部深入认识和合、学习和合;一场“HE你在一起”和合美学市集即将开市,国风与现代的碰撞将给参与者带来别样体验……
而在张立文先生的出生地——龙湾永中街道普门村,有一个既老且新的和合文化园。“老”,是因为整个文化园7幢建筑,均由清末和民国的古民居构成,其中的“敬乡楼”更是张立文先生幼时住所,自带岁月的积淀与文化的熏染;“新”,则是它刚刚建成不久,是龙湾“塘河宋韵明风文化传承带”上的一个新地标。
在温州和合文化园开园之时,“尚和合 促共生”2023和合学与温州学融合发展研讨会将同期拉开帷幕。
而这场盛会,龙湾已谋划了两年。两年前,龙湾区将“与时俱进推进和合文化建设”作为未来五年“文化强区”的重要内容,写入党代会报告,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签订《和合文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锚定“打造和合学的标志地、传播地和示范地”目标。
10月13日至16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韩国安养大学、中国台湾辅仁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温州本地的70余名专家学者将齐聚龙湾。
我们期待,这场大咖云集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将以思想的对话和智慧的碰撞,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发展提出新的路径,为和合学的创新发展开启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