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和社会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关注资金的使用效能,尤其是激励奖补性质的资金。那么,如何发挥现有财力的效用,进一步规范财政激励政策,提高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财政资金的每一分钱都用得有价值。近年来,阜宁县委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探索,找到了破解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推行财政精准激励”。
一、探寻症结,明确精准激励突破口
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该县相关职能部门对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或相关部门出台的涉及财政资金激励政策的文件进行了初步统计,仅2014-2016年间,全县就先后出台各类文件26份,涉及工业类(含科技人才)、农业类、金融和现代服务业类,几乎全覆盖。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使得经济发展的活力得到了明显增强,但就财政资金效能而言,激励发展政策的精准度不高、引领导向不明显仍是我县的“短板”,存在“多、散、低”等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激励政策“多”。纵观近几年我县出台的财政激励政策,可谓数量多、层面多、名目多。往往是涉及一项具体工作,就由相关部门牵头出台一套财政奖补政策,政出多门,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部分政策不结合实际,套用上级文件;有些部门将工作考核与财政激励混为一谈;部分短期文件与中期文件内容相冲突等。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激励政策范围界定不清楚等原因,易造成“碰车”现象,个别企业利用政策空子,多头申报、重复申报,大大增加了后期核查的工作量。二是受益领域“散”。激励导向不够精准,存在“天女散花”现象。现有执行的财政激励政策几乎涵盖了所有范围,未能聚焦关键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导致有限的财力“四分五裂”,无法攥起“拳头”干大事。相关激励政策也大多散见于具体工作推进文件中,甚至有些还不为群众所知晓。三是资金效益“低”。政策出台前,激励政策要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益、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如何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等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有些部门“多立项多要钱,用不用得完再说”的思维依旧存在。大多数财政资金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多采用“项目式”的扶持方式,以事前或事后一次性直接补助为主,辅以贷款贴息补助,这种粗放式的方式针对性差,扶持力度不够集中和持续,容易造成企业不顾市场规律,为了争取政府资金而定向突破。部分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力度不足,激励政策出台了,但往往落实不到位,放慢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明确目标,找准精准激励着力点
针对财政资金激励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推动富民增收提速增效,县政府专门出台了《阜宁县财政精准激励实施意见》(阜政办发〔2017〕53号),明确将以财政精准激励为着力点,按照“规模不减、导向更明、带动更强、绩效更好”的原则,聚焦产业、聚焦富民,进一步整合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优化财政激励方式,创新财政支持手段,为“双十”“双六”工程的快速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重点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百姓增收”的目标,分类制定财政综合激励政策。县财政安排2亿元支持镇级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按不低于每年财力增幅逐年增加,弥补镇级工业项目用地资金缺口,助推项目落地投产;采取市场化、专业化手段,试行“拨改投、拨改贷”等投入方式,探索设立4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1亿元小微企业转贷基金;设立5000万元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工业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筹集1000万元农业风险补偿资金,设立2亿元新型农业载体信用担保基金,放大助力“三农”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效应。通过实施精准激励,转变发展方式,做大规模,调优结构,激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三、细化措施,出台精准激励新政策
针对以前激励政策存在的“多、散、低”等问题,《阜宁县财政精准激励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分类整合财政政策和资金,着力提高激励精准度。一是分类确定激励资金规模。对近三年出台的各项财政奖补政策进行“回头看”,在“激励力度不减、资金规模不降”的前提下,针对现有激励政策多、受益领域散、资金效益低等问题,科学分类确定财政精准激励的资金规模和指导原则。通过盘活存量资金、清收往来等方式,按照确定的规模,做好精准激励资金的保障工作。二是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按照“母基金+N个子基金”的运作模式(母基金为契约式基金;子基金根据母基金合作协议设立实体基金,采取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方式设立),探索设立4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动县级政府融资平台与社会金融资本的合作,支持县内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区(街道、社区)参与合作。三是创新“财政+金融”服务发展方式。完善财政应急扶持机制,设立1亿元小微企业转贷基金,由县国投公司牵头,组建转贷服务公司,并由该公司按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原则负责运营,为县内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提供转贷服务。推进“政银保”合作,全方位开展与省信用再担保集团公司、省信用担保公司合作,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强与省信用担保公司阜宁分公司的合作,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按1:10比例为工业企业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创新支持重大项目方式,加强与省信用再担保集团公司及相关银行的合作,为“六大”工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加强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设立1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为“三农”发展提供贷款信用担保。四是推进平台公司与镇级园区合作共建。为破解镇级园区发展资金瓶颈,推动平台公司实体化运作,县统筹协调平台公司与镇街、社区合作共建园区。县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帮助财力困难的镇街、社区;同时,结合各镇街、社区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由县经信委牵头,优选重点镇街、社区与平台公司合作开发工业地产。
以聚焦富民增收为导向,围绕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百姓增收,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优先保障“双十”“双六”工程等重大产业和项目发展,充实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改革一次性直接奖补为主的传统方式,将财政奖补、贷款贴息、信用担保等传统扶持手段与产业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资金等市场化新兴工具紧密结合,通过过桥、参股、合作等方式,使财政资金由分配变竞争、直接变间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分类整合财政激励政策,重点服务三大领域。一是围绕创新驱动,实施精准激励。突出创新驱动战略,重点支持技术进步、人才引进、创新平台建设等,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和“苏科贷”规模,为科技型企业提档升级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促进品牌创建,充实企业利润“口袋”。二是围绕产业发展,实施精准激励。聚焦“双六”工程,全面整合二、三产业激励政策,完善全民创业就业激励政策,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促进机械、轻工等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重组、镇级工业园提升,确保税源建设取得新发展。三是围绕百姓增收,实施精准激励。全面整合高效农业、生态养殖、观光农业、农村经营制度改革、“三农”品牌提升等激励政策,重点支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生态循环农业和农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