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召开外资金融机构与外资企业座谈会,释放“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与此同时,作为金融开放的“领头羊”,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对外印发《上海市落实〈关于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若干措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八方面共31条措施,其中多条措施也涉及充分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并进行审慎监管等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的多个部署意味着管理部门将加大支持金融高水平开放的力度。展望未来,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将进一步形成并完善,与此同时,作为开放“试验田”的上海自贸区,也将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近日,德国安顾集团在华合资公司德华安顾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股权变更申请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山东监管局正式批准,意味着德华安顾人寿成为又一家外资控股寿险公司。同时,第五家合资理财公司法巴农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日前也正式开业……在近年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多条开放措施、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的背景下,一批开放实例正在持续落地。
“金融开放第一关乎的就是准入。目前来看进展不错,外资基金、外资证券、外资银行、外资保险等各类外资金融机构的牌照不断发放,尤其是上海的各类外资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增加。”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在22日至24日举行的第五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
实际上,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发挥了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发展成为新政策、新机制的国家级“试验田”。
记者从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近日联合举办的“十年奋进路启航新征程——上海银行业保险业自贸十周年”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分别出台了八条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最早推动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的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上海监管局围绕市场准入、特殊业务授权、统计风险监测等出台多项配套制度,有力加强监管政策引领。
近期,伴随着《实施方案》的发布,进一步促进更高水平金融开放的多项举措将在上海落地。如,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指导支持下,允许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内注册的企业、工作或生活的个人购买跨境保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又如,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申请开展中资金融机构已开展的新金融业务的,在沪金融管理部门根据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明确的外资金融机构开展新金融服务的机构类型、机构性质、许可要求和许可程序,实施外资金融机构开展新金融服务许可,充分给予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并进行审慎监管。
“更高水平的开放就意味着开放力度更大、开放层次更高、开放渠道更多。”外滩金融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强调,最重要的开放是制度型开放,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开放的引领要意。同时,要从过去的管道性开放转向全面开放,从传统要素开放转向数据等新要素开放,从对资金、资本的开放转向全球配置资源开放。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也在峰会上表示,希望通过管道性开放与局部资本项下管制有限度的推进,强化全球配置能力,进行特区先行建设,使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得到能级提升。同时,从管道性开放推向平台性开放,在重要产品上加强制度标准建设,解决思想解放和制度创新的瓶颈。
在“实验田”引领作用发挥的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也将继续推进。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主持召开外资金融机构和外资企业座谈会时指出,下一步,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要求,持续优化政策安排,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此前在2023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也表示,下一步,在推动金融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形成系统性、制度性的开放局面;其次是优化营商环境,既要扩大市场准入,又要优化准入后的政策安排;最后是要确保金融管理能力与开放水平相匹配。
“中国的金融开放会带来巨大机遇,从金融角度将会出现三个大趋势,即全球资金将会重新配置、供应链将重整以及在多元化需求上用人民币作为交易结算与投资的需求逐步提高。”渣打银行亚洲区行政总裁洪丕正在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中国在过去几年持续稳步推进在金融领域的基础性开放,不但加快与国际接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而且不断增加跨境合作。相信中国金融体系的持续开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制度性的开放还要面对一些考量,以维护金融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