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视察广东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赋予其“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并将其列为“十大新突破”之首。
近期,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河套合作区”)正式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重大合作平台。河套合作区成为海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热点”。
香港“向北”,深圳“南迎”,这不仅是对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实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也对广东各地如何更好融入大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路径。
着眼大湾区全局,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明年建成通车,江门作为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门户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桥头堡”,必须前瞻谋划部署,做好对接河套合作区这篇大文章,紧跟深圳“老大哥”发展步伐,全面激活“三大动力”,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下好“先手棋”,为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主动当好深港科创成果的“试验田”“放大器”
与横琴、前海、南沙相比,河套合作区是目前唯一以科技创新命名的合作区,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区两园”的优势。日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出台,明确了将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的三大定位。
站在全局来看,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河套合作区将是新阶段广东积极探索“一国两制”背景下,发挥香港国际化优势、深圳国内示范高地作用,持续对外扩大开放,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
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创新平台,在香港特区政府看来,也是其北部都会区加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重要区域,本届政府更是把河套合作区看作“特区中的特区”去建设。
从江门的视角来看,河套科技创新特色明显的特征,正是江门与河套合作区紧密对接的切入点。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看来,科技创新是江门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但目前江门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光靠江门自身短期内也难以解决这些困难,所以应调整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合作力度。“换言之,江门要加速‘融湾’,就要在‘融深’及‘融港’上取得新突破。”林江说。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显然,这是江门加速“融深”“融港”的重要契机。
江门,在这一轮机遇中又能为大湾区带来什么?
一方面,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圳、香港等大湾区核心城市虽科研实力雄厚,但城市发展能级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增量开发用地寸土寸金,存量空间承载渐趋饱和”等难题。而身处珠江西岸腹地的江门,拥有规划总面积1395平方公里——全省新一轮布局面积最大、可连片大规模开发的大型产业集聚区,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明年相继建成通车,江门区位交通、发展空间、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将得到历史性突破提升,将是江门紧密对接河套合作区,主动当好深港科创成果的“试验田”“放大器”,促进深港科技创新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另一方面,目前大湾区和粤西交界处仍存在短板,支点效应尚未形成,在广东“百千万工程”加速实施背景下,江门作为大湾区连接粤西的枢纽门户,叠加河套发展“利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衔接创新规则等,将充分激发交通跨越发展产生的大尺度空间增长极效应、都市带功能配置作用,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成果辐射带动粤西发展。
探索实践“反向飞地”合作模式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在对接河套合作区这篇大文章上,江门早已“着笔”做了诸多准备。
7月底到8月初,江门启动了近年来最密集的交流活动之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率队赴深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考察交流,并访问香港、澳门。在深圳,江门考察团一行来到河套合作区,了解其规划建设情况和深圳国资参与建设情况,并实地考察了相关企业,深江双方还就创造性推动深江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落地见效,推动深圳机场江门物流分拨中心、江门候机楼等重点合作项目尽快动工建设等一系列对接合作达成共识。而在香港,江门考察团参观调研了香港科技大学等,就进一步提升香港与江门两地交流合作水平开展了一系列座谈交流,并达成共识。
8月16日,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对江门全力推动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在前列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其中提出“携手深圳在银湖湾滨海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推动两地在交通互联、产业协作、协同创新、平台共建、航空物流、文旅商贸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取得新突破”,还提出“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战略,谋划建设港邑合作特色产业园,共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将进一步强化深圳在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辐射带动功能,有利于深圳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区域合作新格局,为深圳在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而对江门来说,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将有利于借助深圳的优势产业,提升自身产业的发展能级和城市发展能级,也有利于提升江门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大湾区建设大格局中的功能定位。”
而另一边,从微观层面来看,江门与深圳、香港的合作交流,正不断加快步伐: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江门候机楼、江门市人才发展集团、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深圳机场江门物流分拨中心等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加快落地,推动了深江两地资源流动;2021年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在全省率先构建“1+10+3”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获批筹建省实验室,成为香港与江门合作代表性、标志性成果……
无疑,江门传递出了一个信号,即希望能够率先通过“融港”“融深”,推动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日前,开平(深圳)协同创新交流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依托宏发高新产业城在深圳布局建设“反向飞地”,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实现“谋划一批、洽谈一批、落地一批”深圳产业类和科技创新型项目的良性循环。积极探索实践“反向飞地”合作模式,将是未来江门紧密对接河套合作区的一大方向。
对于“飞出地”而言,江门鼓励园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在深圳设立科研“反向飞地”,可以借助深圳、香港在国内和国际科研体系、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弥补自身创新研发、企业孵化等短板,推动深港创新资源赋能江门增强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促进深港科技创新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产业化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河套合作区的深入建设,势必将探索出更为完善的国内国际规则衔接机制,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江门在“反向飞地”过程中,可以从中进一步深化与港澳规则对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对外合作发展空间。
显而易见,河套合作区的建设,将对江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一轮机遇,江门也正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积蓄着发展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