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午,三门县花桥镇红旗塘养殖转型试验区,养殖户方俊在自家养殖塘边踱步,不时捞起一只青蟹查看生长情况。
“开展平面流养殖后,养殖成本从原来的每亩1万元降至6000元,亩均年产量近200斤,是传统养殖的3倍。”方俊是返乡大学生,从事养殖业已经有10多个年头。2019年,他在浙江海洋养殖研究所的结对指导下,成功将平面流养殖技术转化落地,养殖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三门青蟹养殖面积超8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青蟹人工养殖区。一直以来,三门青蟹的养殖以混养和传统围塘养殖为主,养殖模式较为粗放,存在“靠天吃饭”、病害发生率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三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等措施,鼓励广大养殖户开展现代化生态养殖。作为水产养殖大镇,花桥镇建成红旗塘养殖转型试验区,依托“醉鲜甜”党建联建机制,统筹科研院所、高校、本土养殖人才等各方力量,在全县率先推广平面流养殖模式,助力水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
“所谓平面流养殖,就是将传统养殖塘‘开放式散养’模式革新为循环流水‘生态式圈养’模式,需要将传统养殖池塘进行升级改造,配套水泵、增氧设施、投喂设施等,组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科技特派员张炯明科普道。
在这个系统内,青蟹食用的是鲜活的低值贝类,而其进食后剩下的饵料及产生的尾水,将通过水泵输送到隔壁经济贝类养殖塘,供贝类滤食净化后再回流到青蟹养殖塘,实现贝、蟹养殖水质净化、生态互补。
同时,养殖户可通过手机监测池塘溶解氧并操控增氧设备,在池塘溶解氧下降时第一时间启动增氧机,保证池塘溶氧量,避免青蟹和贝类因受天气影响而出现缺氧等情况,减少发病率,让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
“不用换水、不用每天喂料、不用担心天气影响,这种养殖模式进一步解放了劳动力,一个人管理100亩养殖塘也不在话下。”花桥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缪胜钢说,如今,该镇已有1000余亩平面流养殖基地,相较传统养殖模式,亩均效益增长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