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越接近成功的关键时刻,越要坚持到底不松劲。笔者在督查岗位多年,对这句话也深有体会。因为督查工作“督”的往往是堵点难点,也是抓落实最吃劲的环节。眼看这段“距离”,可能是工作推动的“最难一公里”,也可能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公里”,一旦打通则胜利在望。
清单式解构,看清“最后一公里”。解构思维,是现代科学中工程学的常用方法,也是“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古人智慧的具体实践。把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务,站在全局视角进行层层解构,直至拆解成一个个可解决的问题。再按照优先级,条目式罗列任务清单,以聚焦目标的方式逐一攻克。“清单式解构”的思维方式,同样适用在抓落实上。不少工作抓得不具体不扎实不细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粗”或者“模糊”。这也是为什么要经常提倡把“蓝图”转化成“路线图”、细化出“任务书”、分解成“责任表”。同样,在碰到难题的时候,也可以按照此种思路,更深入地“解剖麻雀”,把无解变有解,更寻找“优解”。通过一次次“全局审视-局部拆解-单点突破”的循环往复,借助可视化的任务清单,严谨细致地拆解“最后一公里”。
精准化推动,走实“最后一公里”。精准思维,反映的是思维方式,检验的却是工作作风。众所周知,再严密的措施、再完美的方案、再精心的部署,没有好的落实,只会是镜中花、水中月。究其原因,有的是工作粗放、虎头蛇尾,缺少钉钉子的耐性与韧劲;有的是脱离群众、远离“现场”,提出的方法举措不接地气、不够走心;有的是任务繁重、分身乏术,对于事情结果只求过得去就行……要杜绝和克服“粗线条”“简单化”“差不多”等抓而不实的现象,就要把精准落实作为工作标准和责任担当,明责任、盯节点、限时间,形成任务具体、责任到人、环环相扣的“落实链”,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细做实每个环节,高标准高质量地走好“最后一公里”。
服务式督帮,助跑“最后一公里”。“督帮”思维,是将“督查+协调+服务”的理念,贯穿工作落实的全过程。工作推动犹如一场接力赛,不仅需要环环相扣,也需要通力协作。基层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笔者发现,有些工作推动到最吃劲时,未必是基层没有认真执行,而是预设方案与实际情况产生了出入,甚至突发新情况、“冒出”新问题亟需解决。一旦生搬硬套可能“水土不服”,强制执行则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此时,需要通过多部门协同,或者上级部门统筹,才能攻克难点、突破堵点。各部门不妨在推动工作之初,预判“督”的环节,植入“帮”的思维。在设定目标、分解任务时,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在督促过程、查验进度时,高度关注要素保障;在掌握实情、研判形势后,及时上报提供决策参考。问题难点和政策堵点在哪里,“督”的现场就放在哪里,“帮”的方向也就指向哪里。通过实地走访、现场督帮、统筹协调,为基层抓落实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带动问题解决跑完“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