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无锡 > 文字新闻
小与大:既要集约发展,又要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23-08-30  来源:江阴日报  发布开发区:江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面积仅19.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5万的新桥镇,“身板”虽小,却迸发出“大能量”: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7.9亿元,以占全国约五十万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约全国两万分之一的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2万元,超过江阴和全省平均水平;拥有2家中国500强企业海澜集团、阳光集团;以“马文化”为主题打造“飞马水城”,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从试水“三集中”,到如今加速奔跑在产城融合、文旅融合、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征途,时间见证了一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大有重要意义。”本报今起推出“何以时裳 活力新桥”蹲点系列报道,试图全景式解读小而强、精而美、优而特的“时裳”小镇故事。

  放在地图上,新桥镇面积仅占江阴的五十分之一,是江阴最小的板块。可城镇虽小,新桥镇却抓住了每一次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国内外频频出圈:获评江苏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50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国际花园城市”。

  集聚了“优而强”的服装产业,打造了“齐而全”的城镇功能,塑造了“精而美”的小镇形象,构建起“富而优”的百姓生活,在新桥镇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之际,江苏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经改处处长李君良如是评价新桥镇做精做特,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在小地方中闯出大名堂。

  贝聿铭说过: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的重要作用,做好规划,同样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关键一招。

  采访中,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寸土寸金的新桥,竟然拥有新、旧两个规划展示馆。老馆是位于绿园社区的下沉式规划展示馆,新馆是位于镇中心区域的公共文化空间——“时裳客厅”。两个馆位置相距2公里,建成时间相差10多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只是绘今天,更应该绘长远的未来。”现任新桥镇党委副书记赵叶勤,此前曾负责新桥镇规划展示馆的讲解工作。在她的提醒下,我们注意到在这两个展示馆内有两张规划图“一脉相承”:一张是老馆内的“一体两翼”城镇格局图;另一张是新馆中的“一体两翼两园”用地规划图。

  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镇区集中,早在21世纪初,新桥镇就先人一步,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城镇建设“三集中”。

  坚决不给城镇建设留下“胎里病”,规划之初,新桥镇就大手笔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三集中”总体规划,将全镇划分为7平方公里的现代生态农业区、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和5.6平方公里的商贸居住核心区,每一寸土地都被纳入规划管控之中。一个小镇能有这种气魄与胆识在当时是少有的,更难得的是镇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小镇的规划只有优化没有推翻重来。

  “绿树成荫分两旁,宽阔马路在中央,幼儿园就在我家旁,农贸市场在前方,规划馆内看全貌,体育馆里锻炼忙,医疗卫生服务好,百姓安居乐陶陶。”这是当地百姓的顺口溜。赵叶勤表示,镇上的百姓散步时就喜欢去规划展示馆看看,老馆见证了他们正在享受的家园变迁的昨天、今天,新馆则孕育着家园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事实证明,持续优化的“三集中”,为新桥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2001年到2022年,新桥镇地区生产总值由14.1亿元增加到267.9亿元、增长了18倍;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0.7万元增加到7.8万元,连续11年位居江阴全市镇街第一。

  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产业质态能否更优?创新创业生态能否更强?百姓生活能否更幸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否更积极?……一声声自我叩问,问道的是新桥镇的明天。站在“时裳客厅”的规划图前,新桥镇党委书记王文平向记者娓娓道来。

  “一镇一区一城”发展定位呼之欲出。围绕打造“创新引领的产业重镇、魅力闪耀的文旅强镇、和谐幸福的宜居名镇”,新桥镇将更加凸显文旅特色标签,打造长三角经济圈一座文旅特色镇;主动承接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打造环上海都市圈一个产业功能区;立足城东核心区地位,建设“澄张虞”城市群一座宜居卫星城。

  以5分钟路程为半径,画一个“圈”,能画成什么样?

  老人的“头等大事”不用去理发店,便民服务点就能解决;打太极、跳广场舞无须走远,社区广场一站式满足;老伙伴聊天、下棋,居家养老中心内敞亮又舒适;接送孩子、菜场买菜,过条马路就能全部搞定……

  这样的生活场景,每天都在新桥镇绿园社区上演。

  作为新桥镇首个“三集中”试点小区,也是该镇集中人口最多的社区,绿园社区历任党总支班子“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地试水和改革中,推进村民向镇区集中、向居民转变。

  要不要“三集中”,村民一开始有几个担心:担心拆迁安置补偿不足,担心集中小区购买资金不足,担心无地可种、无活可干,担心邻里淡漠、乡愁消失。2001年12月5日,绿园社区筹建小组成立,第一任社区党总支书记张玉萍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安置村民、了解村民诉求、健全社区功能。

  2003年,第一批村民正式入住绿园社区新桥花园。从村民变成居民,一字之差背后却有着大学问。不乱晾晒衣物、不占用公共绿地,这些在城市居民看来理所应当的日常,对村民而言却有些“水土不服”。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张玉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社区打造了一间拥有2000册图书的阅览室。“要从思想上引导村民从‘农民意识’向‘居民思维’转变,真正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这个夏夜,绿园社区“嗨,邻居!”帐篷公益集市派对如约而至,孩子们化身小“掌柜”,与家人们一起享受夏夜“微幸福”。在热闹的集市上,最特别的“书记茶水铺”开张了!绿园社区现任党总支书记叶永毅铺上一张方桌,摆上一杯清茶,与群众一起讨论“新思路”、收集“金点子”、分享“好故事”。“在‘小活动’中凝聚‘大共识’,让‘小社区’释放‘大能量’,这是师傅张玉萍传给我的社区治理秘诀。”

  2008年成立的黄河社区,“复刻”了绿园社区的发展模式,并进行了更新迭代。“我们学习绿园社区开设了象棋、书画、合唱等兴趣班,但‘上座率’都不高。”黄河社区党总支书记石烨带着社区工作者开始挨家挨户“家访”,在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后,开设了精心准备的“社区学堂”。大家把邻里和谐、爱护环境、法律养生等知识归纳提炼,并邀请专业演员用戏剧形式生动呈现,“每周一次的学堂爆满,很多村民要求加场。”

  2012年,石烨更是把家也搬到了黄河社区,全身心投入社区工作。村规民约怎么定?社区党总支召集居民坐下来,一起集思广益;河道整治、路灯维护、道路翻新怎么搞?石烨和同事们下班后走进居民家中,在“六点见面会”上一起商量方案;垃圾分类怎么推进、奖惩措施怎么制定?每家每户派代表提建议出点子;邻里关系淡漠,小区邻居怎么打破隔阂?社区设置了友邻楼道,居民在冬至、重阳、元宵等传统节日聚在一起,加深彼此感情……

  今年71岁的浦胜宝在2008年从黄河村拆迁搬到黄河社区,内心一百个不愿意。可如今,浦胜宝逢人便夸“三集中”好。“好在哪里?”“你看,我们小区环境好、邻里相处和谐,更主要的是,社区时时刻刻把我们放在心上,事事处处为我们着想……托‘三集中’的福,让我这个年纪还能过上称心的好日子。”71岁的浦胜宝把幸福写在脸上,叠在一起的皱纹如花一般灿烂。

上一条: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