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徐州 > 文字新闻
转型发展中的“徐州路径”
发布时间:2017-08-14  来源: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发布开发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碧波浩荡,芦苇摇曳,在潘安湖,随处都能看到如此美景。过去留不住人的塌陷地,如今成了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的风景区,由景区带动产生的综合旅游收入在去年达到160亿元。从塌陷区到风景区,潘安湖的蝶变之路映射了贾汪新的发展之路。

  在徐州城南的科技创新谷内,软通动力科技创新谷体验中心内,一块块显示屏上,各种数据让人“眼花缭乱”,数据背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反映。

  曾经的煤城,一座靠资源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在历经发展阵痛后,依靠创新加快转型步伐,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之路。

  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现代工商业城市华丽转身

  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低端,徐州的产业转型之路走得很艰辛。

  坚持创新驱动是第一方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负责统筹领导、组织协调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科技投入、打造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研发能力等方面做足了文章,产业转型稳步向前,目前,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转型为9.3:43.3:47.4。

  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市委市政府把这项工作摆上打造“一中心一基地一高地”的首要位置。

  20余所大中专院校、30余所独立科研院所,徐州的高校数量、年毕业生数量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位居前列。科教资源富集,这是徐州推动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之一。为此,我市深化“政产学研金介”融合,推动地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特色产业基地与高校院系、企业与高校特色专业等层面的合作,构建起产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一大批创客结成的协同创新体系。

  筑巢引凤,创新平台的搭建是推动创新要素集聚的首要条件。我市高标准建设“一城一谷一院一区”创新平台载体,形成区域创新四大核心阵地,通过科技文化要素集聚带动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

  创新集聚关键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我市把培养引进人才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16年新引进“诺贝尔奖”得主、“两院”及外籍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45名,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77名,新引进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600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各类发展要素的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91.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一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分别快于全国、全省0.9和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2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467.60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452.81亿元,增长8.4%。

  创新推动生态修复

  采煤塌陷地由“生态包袱”变为“生态资源”

  全市复垦复耕采煤塌陷地8.8万亩、生态修复3.68万亩、园区规划再利用4.5万亩、浅水养殖种植2.7万亩,总体治理率达52%……一组组数据背后,是我市创新治理采煤塌陷地的具体体现。

  铜山区柳新镇,全国采煤塌陷地治理试点地区。仅2008年以来,该镇争取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4个、面积1.4万亩,实现新增耕地0.75万亩。我市创新利用“分层剥离、交错回填、土壤重构”等一系列工程技术手段,将城镇建设规划区外的采煤塌陷地修复治理,优先复垦为耕地,还田于民。

  近年来,我市共实施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项目43个、总规模4.48万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2.91万亩;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治理项目285个、总规模3.39万亩,置换建设用地指标3.09万亩;通过二次土地调查,将6.03万亩已征采煤塌陷地变更为可直接利用的建设用地。同时,多途径盘活利用采煤塌陷地,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贾汪工业园区和泉山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塌陷地进行园区规划,规划塌陷地再利用4.5万亩,已建设再利用1.7万亩。

  我市坚持塌陷地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进行分类改造利用,积极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逐步把采煤塌陷地转化为独特的开发资源。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7亿元、引导社会投资1亿余元,用于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修复工作,先后完成了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湿地、泉润公园等一批重大生态再造工程。

  将煤炭资源开发和塌陷地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新型城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探索矿地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我市矿地统筹列入了江苏省节约集约用地方案和国土部“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同时,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有效推进矿地统筹发展。2013年至2016年,全市累计完成了22个村庄搬迁,安置群众10366户、36682人。目前,正在搬迁和准备搬迁的村庄15个,安置群众6322户、22023人。

  创新推动城市转型

  老工业基地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

  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修订后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7月3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全省的重大战略。

  新使命新机遇,让徐州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

  独特的区位优势,让徐州在推进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逐步摆脱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路径依赖”。

  我市高水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顺利完成行政区划调整,坚持多区联动、组团发展,重点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抓好美化亮化绿化,增加公共设施、公共空间。重点建设和完善电子口岸、综合保税区、陆路开放口岸、航空口岸等“十大平台”,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大力推进城内工业企业关停转迁、“腾笼换鸟”,对不符合城区功能产业定位但可转型改造的企业,实施异地迁入承接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对符合城区功能产业定位、基本无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企业,就地加强技术改造;对老工业区内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依法关闭。

  为提升居住环境、市容市貌、城市品质,我市深入实施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推进、封闭运作、整体平衡”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综合配套、连片开发、统筹安置。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层面对徐州全新的定位。

  在苏北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发挥领军作用,在推动淮海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在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中发挥先行作用……这是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

  新起点、新定位、新使命,徐州依靠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坚定,在补短板、破难题、增优势上拿出新的“徐州方案”“徐州招数”。

上一条:6家县企入围宁波企业“福布斯”榜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