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县域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政自给率较低,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较高。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县域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且低端化、工业化率低、质量不高、发展缓慢。持续推进以消费品工业为支柱的县域工业化,应成为我省促进城乡融合、加快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接口、桥梁,是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差异经济。近年来,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过程中,县域都是一个重要单元。从协调发展看,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湖南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只有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才能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从改善民生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县城已成为承载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进城落户的主阵地。目前,湖南共有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2000万左右,不断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才能更好地稳定、促进就业。总之,只有把县域经济发展好,才能有力支撑湖南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县域经济取得重要发展,但从投入产出率分析,县域经济效率偏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截至2022年,湖南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人口占全省的71%,县域GDP占全省的55.6%,年GDP不足100亿元的县(包括县级市)有41个,占全省86个县(包括县级市)的47.7%。总体而言,湖南县域财政收入规模小,财政自给率较低,对上级转移支付依赖度较高,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县域产业经济结构比较单一且低端化、工业化率低、质量不高、发展缓慢。持续推进以消费品工业为支柱的县域工业化,应成为我省促进城乡融合、加快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湖南是农业资源大省,依据资源禀赋原理,全省县域工业化应主要以消费品工业为支柱。
一般来说,消费品工业具有三大功能:其一,以生产城乡居民生活必需的最终产品为主体,具有广阔和长久的市场需求,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并从根本上制约生产资料的生产;其二,以相对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体,单位投资所容纳的劳动力较多,构成县域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其三,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体,其原材料的70%多来源于农业。消费品工业是增加农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推进城乡融合最为现实的重要抓手。
当然,我省县域工业化应分类发展,以消费品工业为支柱不能搞“一刀切”。一些有机械制造业资源和生产技术的县市如长沙县、宁乡市、浏阳市、醴陵市、双峰县、江华县、衡阳县等,完全可利用其既有优势,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与其相配套的现代生产服务业为主。但这绝不意味着全省县域可以放弃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基本方略。因为从整个湖南县域经济面上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技术、产业、人才和企业经营都还处于中端偏低状态。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由低向高进行创新和攻关,从传统产业和成熟技术中创造出新产品。正是基于此,我省县域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支柱是实事求是的战略安排。
经过多年发展,湖南消费品工业门类齐全且拥有自身的产业特色。比如食品工业类,目前我省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等4大门类、23个中类、56个小类的工业体系,为县域消费品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我省消费品工业带动力强。据有关部门计算,全省主要工业消费品行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家具业、木材制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关联度都很强。这说明消费品工业一方面对农业原材料等中间产品需用量大,农林产品加工增值场景广,目前可增值1倍左右;另一方面可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与农业的产值之比每增加0.1个点,大约能带动230万农民就业,人均增加收入190元左右,由此我省有2000多万农民可从中直接受益。此外,农副产品加工业集聚式生产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扩大商品流通服务业,对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和省内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按照发展中地区工业化发展规律,湖南推进县域工业化,不应只是建设狭义的工业强县,更为根本的是遵循《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的思想,用现代工业化组织方式改造落后的小农业经济、粗放的县乡工业和作坊式的服务业,走特色化、绿色化、信息化、城镇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路子,深化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我们建议:
实现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与需求创造同步运行,推动农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化。目前湖南县域消费品工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多生产基本处于原料的初级加工阶段,属于粗放式初级产品生产,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且吸纳的劳动力就业量有限。要实现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首先须解决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问题。农林产品作为消费品工业的生产原料,在物理生化性质上具有多元素性、多组合性、多层次性等特点。随着社会成员收入、知识、心理的变化,以及相关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对这些原料的再加工可以形成多样化、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产品和产业,获得最大化的企业效益和社会福利效应。因此,消费品工业对农林产品资源深度开发的实质,是实现初级农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化,其成功的关键是打破传统消费品的市场瓶颈,开展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生产出能够激发和满足消费者潜在消费需求的新产品。
建立产业化、信息化、低碳化的消费品工业生产方式,化解粗放生产高消耗困境。关键是要做到产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实现农业资源一般加工向工业制造转化。目前,发达国家的转化比例已高达80%以上,而我省只有30%左右。按照县域工业化要求,这个比例至少要突破50%。为此,要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对小企业和作坊有步骤地进行兼并重组,组织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配套生产,通过产业园区的创建来实现产业链集群。一是以股份制或战略联盟的形式进行企业重组兼并,根据平等互利原则进行产权交易,签订权责利关系对等的契约,建立规范而有效的治理结构,以确保产业链分工的高效与规模化运行;二是以工业园或产业基地的形式进行产业链分工的空间布局,避免过于分散而增加物流成本。目前,我省创办消费品工业产业园或产业基地的势头很好,但应避免“归大堆”作法。可推广华容纺织工业园和宁乡食品工业园经验,按照分工生产模式,对进园企业以某一个或几个产品进行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协作,形成系统化的产品生产链;三是着力进行低碳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坚决淘汰高耗能过剩产能,发展信息化绿色产能,使产品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达标排放,逐步形成智能控制的绿色消费品工业体系和产权明晰的组织体制。
以“企业+基地+农户”组织形式,建设有特色的消费品工业生产基地和营销体系。实践证明,县乡发展消费品工业大有可为。比如湘阴县依托资源条件,建设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品牌化营销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了蔬菜、茶叶、植物油、调味品等8大类生产加工产业链基地,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8个湖南省著名商标,40多种产品外销20多个国家,带动14万多户农民发展。建议全省各县市参照湘阴县经验,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组织形式,打造“优质-特色-转化-营销”的优势特色农业千亿级产业链基地。其一,实施优种优品开发战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改造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打造“湘农名品”系列公共品牌,不断提高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水平,在全省农业主产区全面实现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优质化;其二,创建高效特色专业生产带,采用“一县一大品”“一品一特色”模式,在全省创建农副产品加工业特色乡村小镇和超百亿级的县域食品工业基地,重点建设米制品、肉制品、油制品、水产品和果制品等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品牌化食品产业集群;其三,发展工厂化制成品农业,建设一批产加销一体化、有规模、有优势、有品牌、有市场的大龙头企业和加工基地,打造“专精特新”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着力提高大宗农产品的工业加工转化率;其四,整合农业生产因素,建立以冷链物流为支撑的产品定制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零售等数字化营销系统,按市场需求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农业制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