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棉花,人们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新疆棉花。然而,在浙江的最南端苍南县,没有半块棉田却大量生产再生棉纱。
这些再生棉纱被制成衣物、清洁用品、宠物用品等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仅为苍南带来近百亿产值,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20万吨,走出了一条经济创收和减污降碳双丰收之路。
苍南纺织业有350多年的传统历史,早在明、清时代就有记载。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均不到三分田的土地限制迫使苍南人穷则思变,当地群众在传统纺织业的基础上探索出废布角料再生纺织新门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那时候由于技术水平限制,人们普遍采用先褪色后纺纱的方法,由于加工设备简陋、工序简单,缺乏污染防治措施,加工过程中,大量含有机氯褪色废水直排河道,一些无用的废布角料直接倒入河道或就地焚烧,一时间河水污染、空气污染成了困扰当地的发展瓶颈。
近十几年来,苍南县持续开展再生棉行业整治,严厉打击打击废布角料褪色、焚烧行为,严格关停部分低小散再生棉“开花”作坊。自2018年以来,苍南县人民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对再生棉纺行业进行大刀阔斧整治,先后出台《进一步开展再加工纤维及其制品行业整治与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再生棉纺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十个一律”》等一系列政策,关停取缔一批、整治提升一批、集聚入园一批,倒逼行业整治提升。
在全面整治的同时,苍南县对废布角料再生纺织进行引导、规范、提升,集中建设望里镇苍南县循环经济小微企业创业园、马鞍棉纺工业小微园等5个产业园区,引入喷淋系统、除尘设施等环保设施等,规范行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走进苍南县宜山镇、望里镇,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在忙着分拣废布角料,各种颜色废布角料严格按颜色分类分拣好后,被倒入开花机“开花”,废布角料就变成新的再生棉花,而后再纺织成同样颜色的棉纱,或制作布料或再出售。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废布角料不需要褪色,也并非来自旧的脏的衣服,而是原本干净的做成衣剩下的边角料,通过分色分拣之后直接生产成同色棉纱,白色废布料“再生”为白线,红色废布料“再生”成红线,黑色废布料“再生”成黑线。根据纺线不同质量,加工成布料,或者提供给下游企业生产拖把、抹布、窗帘布、宠物玩具等。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让废布角料得到了循环再利用。
“以前‘开花’过程中有很多棉絮,加工的时候身上会沾满白色的棉絮像是雪人一样,如今各个加工厂都在环保部门的监管下加装了除尘罩,干净卫生多了。”苍南县某纺织有限公司的工人薛某笑称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家门口找工作让孩子不用当留守儿童,还有很多外地人拖家带口来苍南“开花”。
历经40余年的发展,苍南已成为全国再生棉回收和加工基地,汇集着全国半数以上纺织工业布角料,不仅解决了十几万人就业问题,经加工的纱线、布艺等远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中东以及非洲等几十个100来个国家和地区,再生棉纺以及上下游产业每年为苍南创造近百亿元产值。
每年,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成衣企业里有大量的废布料产生,如何处置是个难题。如果大量丢弃填埋,不但浪费资源还占据有限的土地资源。如果大量焚烧处理,对空气造成污染也得不偿失,资源化处置再生利用成为这些废布角料的最佳出路。
苍南县的再生棉纺主要集中在宜山、钱库、望里、藻溪4个乡镇,望里镇、宜山镇有90%以上居民从事纺织业,1000多名购销员长期在各地收购废布角料。苍南县再生棉纺企业将全国各地废布料回收来生产新的棉花创造新的价值,不但解决了废布角料处置难题,还有减污降碳功效。
根据哥本哈根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数据,每利用1kg废纺,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kg。苍南一年再生200万吨废布角料,相当于减少7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通过近十几年的环境整治、规范提升,苍南县将废布角料再生做成了百亿元大产业的同时,还乘上循环经济的快车道,减污降碳成果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