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
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神奇动物”、草长莺飞的兴隆湖畔,到“推窗又见雪山”的小确幸、蓬勃发展的绿色低碳产业……如今的成都,正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上率先突破。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成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进一步延展开来。
生态优先 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魅力
在刚刚过去的成都大运会上,被誉为“鸽子花树”的珙桐出现在各国指引牌上,如白鸽展翅,承载着青春梦想而翱翔,寄托着和平、友谊与团结。生长于四川地区的珍稀树种珙桐距今已有6000万年历史,其饱含的强劲生命力,是对运动精神和青春力量的极佳诠释。
聚焦成都,珙桐生长何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1500米至2000米的密林之中,就有它的身影。
山林之间,还生活着诸多野生动植物,其中高等植物2000多种,包括珙桐、独叶草、红豆杉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脊椎动物300多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羚牛、绿尾虹雉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还有小熊猫、红腹锦鸡、猕猴、大鲵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为更好实施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已建成都江堰龙池、彭州回龙沟、崇州鞍子河、大邑大蒜坪4个标准化管护站,成都片区还持续推动建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和大邑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组建工作,构建和完善“管理分局一管护总站一管护站”三级管理体系。
除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外,大熊猫国家公园也通过宣传原生态产品、开展研学活动、设置慢直播等方式,让超2100万的成都市民共享自然之趣味。
山脉之外,城市之中,顶流“女明星”花花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行至成都,一睹其容;白鹭翻飞在锦江之上,在奔涌的水花间捕捉游鱼;成都鸟类名录2023版正式发布,其中新增鸟类记录51种。
近年来,成都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市域范围内广泛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就是其中注脚。成都作为全国海拔高差最大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全市古树名木数量达9440余株,其中千年古树达70余株。近年来,成都通过“一树一档”认定挂牌、“一树一人”管护巡护、“一树一策”救护复壮、“一树一品”转化价值,实现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古树公园12个,为市民带来可感可及的绿色福利。
天蓝水清 点亮城市发展的绿色之光
“‘成都蓝’真的巴适,甚至能从市区看见雪山!我感到既幸福又自豪。”家住东门的“体育迷”小吴仍记忆犹新,蓝天、雪山和主体育场共同倒映在东安湖的景象,让她觉得美如画卷。
如诗如画的成都不断“出圈”“吸睛”,这背后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168天,同比去年增加了6天;全市114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提升至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除了治污,绿色低碳的理念也深深植入了整座蓉城。“我习惯在午饭后来到湖畔散步、放空,这样一天的工作效率会比较高。”小韩是兴隆湖边一家环保领域科技企业的员工,兴隆湖成了他工作日的“好伙伴”,他也决心要为更好的生态献出一分力量。
以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引领城市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成都近年来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全面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成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600亿元、总量跻身全国第4,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49万辆,电网安全承载能力提升至1820万千瓦,“碳惠天府”平台用户超200万。
据悉,今年以来,成都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方阵,以推动全市“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强基础、补短板、增后劲,坚决不负为全市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使命。
天蓝水清,绿色发展。在成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生机勃发,绿色低碳产业注入源源动力,城市正在自然山水中有机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