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马鞍山市“奋力打造长三角‘白菜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邀请市住建局党委书记、局长田雁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有祥,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卫东围绕“聚焦城乡建设高颜值,打造城乡美的‘白菜心’”进行专题发布。
城乡建设,关系城市颜值,关乎民生福祉。三年来,我市大力推动水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建筑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住建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促进“住有宜居”。我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棚改安置难问题,2020年至2022年,已实施各类棚户区改造18896套。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由基础型向提升型、完善型跨越,2020年以来,改造老旧小区257个。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我市坚持绿色源头减排、灰色过程畅排、蓝色末端控排等多措并举,打造“长三角滨江多雨工矿型”海绵城市示范,建成了长江东岸环境综合整治、正午路等一批群众满意度较高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改善“城市水环境”。我市围绕“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依法治理”的治理路径,开展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完成了320个住宅小区、1150公里雨污水管网、57条水体综合治理和7个易涝点改造等,进入常态化、长效化运营阶段。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021年以来,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总额约828.28亿元,巢马城际铁路、宁马城际铁路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交通项目支撑强劲有力,九华东路、冯桥路等内部交通路网不断优化,红星中学新校区、秀山医院二期等重点项目投入使用。
三年来,我市以全面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
全域实施,人居环境打造“新样板”。我市聚焦“三大革命”,突出示范引领、建管同步,三年来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60328户,设立乡镇农村改厕服务站38个,建成集中式村级污水处理设施426个,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环卫作业市场化率达100%。
多元探索,环境整治实现“新突破”。持续推进“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实施“五小园”等小微改造。围绕改厕治污、公共环境整治提升、道路畅通等建设任务,建设58个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认定市级美丽宜居自然村庄1015个、创建农村美丽庭院21734户。
产业助力,擦亮美丽乡村“新名片”。我市加快农村“三变”改革,提升乡村接待能力,打造融乡情、观光、体验、美食于一体的7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盘活农村土地、宅基地、房屋等闲置资源,开展含山褒禅山、和县鸡笼山、当涂大青山等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党建引领,激发和美乡村“新动能”。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调动群众积极性贯穿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全域推行“党建+信用”,探索村民自治形式,畅通村民参事议事渠道,涌现出和县宋桥“老徐工作室”、当涂均庆“村民议事会”等一批典型。
近年来,我市聚焦交通“先行官”,以“扩门户促融合、提能级强中心、升品质优质量”为总体发展思路,加快融“长”入“宁”步伐,不断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路网结构优化完善。马鞍山“两横两纵”高速公路骨架网加速形成,普通国省干线路网质量逐步提升。全市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对外联络通道,以县、乡道为支撑的内外衔接通道。其中,我市高速公路面积密度5.3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安徽省第一。
示范创建成效明显。我市加快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建设,做好县乡公路提档升级、双车道改造、自然村通硬化路,全力服务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近五年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700公里,全市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体系构建率达到100%。我市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市。
港口经济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首个铁水联运工程——郑蒲港铁路专用线正式投入运营。2020年以来,长江物流、快捷物流等5座码头先后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今年上半年,外贸、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省第1、3、4。
下一步,我市将加速推进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宁马高速“四改八”年内建成通车;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探索创新养护新模式;加快推进江海联运建设,做大做强港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