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前,奉贤区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掀起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区委大调研办在“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书记调研手札”,充分展现全区上下通过调查研究,为发展献策、改革破题、基层解难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凝聚起大兴调查研究的共识和力量,营造浓厚氛围。
“城中村”改造与人民群众福祉、城市长远发展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紧密相关。庄行老街依南桥塘而建,文化古韵传承至今已有1300多年,时人誉为“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其所在的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被列入上海市44片风貌区之一。如何推进历史风貌保护类“城中村”改造,对庄行老街以及庄行城乡区域进行整治提升,实现千年古韵、历史名镇、冷江雨巷、田园牧歌的华丽蝶变,成了庄行镇调研思考的一号课题。
“城中村”改造事无巨细,我们在一次次的实际调研中推敲古镇改造的路径与方式,明确“留改拆”点位、基础设施建设时序、老街出租房整治管理条例等具体工作的推进计划,用调查研究为“城中村”改造打下扎实基础。
脚步丈量老街长度。为准确把握老街改造的方向、掌握改造的进度,我时常带着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同志,走遍老街的每个角落。这样原始的“步行”方式虽然有点累,但收获却很多。老街改造涉及房屋回购回租、河道整治、综合提升等多方面,只有踏踏实实用脚走过,才能洞穿每一个细节,以参与者的方式感受改造成效。在脚步丈量老街的过程中,我和同志们一起深入宅基地头、水沟河岸、弄堂巷口,既方便交流意见,也对各项目推进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宅前屋后听取民意。走在老街的路上,时常有老百姓上前和我交流老街修缮改造的想法。渐渐的,和老百姓坐在板凳上拉拉家常、聊聊看法几乎成为了我们调研过程的必修课。老百姓们的建议都很实用,很多意见被采纳,给我们完善改造方案提供了很大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老百姓们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最终成为了“受益者”,这让老街的每一次改造都更走进老百姓的心里,真正成为“民心”工程。
集思广益取经问道。为进一步细化改造方案,持续探索改造新路径,我们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邀请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东华大学的美术艺术大师团队,为古镇更新“把脉问诊”,围绕老街文化融合、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到枫泾古镇等实地考察,学习经验,不断为老街更新赋能增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中村”改造的堵点淤点难点在于政策不明回租回购阻力较大、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风貌受损违章搭建普遍存在、道路不佳配套设施有所欠缺等方面。对此,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找症结根源、抓问题之本、想破解之策。
推进房屋回租回购,筑牢“蝶变之基”。由镇集体企业对风貌区内房屋统一回租回购、改造经营。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效应”,着力挖掘居民代表化身为政策宣讲员、民情联络员,将惠民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谈透彻,切实打消老百姓的顾虑。另一方面,通过“好邻·好灵”行动,借助“宅基老娘舅”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拉家常、察民情,逐一收集、梳理老街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制定个性化工作方案,做到诉求响应“零时差”、服务邻里“零距离”。我们深入网格,走入家门,“面对面”了解群众需求,梳理汇总群众意见,最终形成庄行镇古镇宅基地房屋(公房)“租赁公约”。目前已累计回租回购房屋179户,签约面积10525平方米。
做好整治修缮提升,焕发“古镇新颜”。启动庄行老街修缮提升工程,围绕古镇风貌修缮、建筑立面综合提升、环境整治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实现古镇风貌的有机更新。同时,以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为依据,结合卫星图斑、航拍等技术手段,理清违章性质,做好一户一档,拆除侵占河道、私搭乱建等违章建筑。
完善区域公共配套,落实“民心工程”。老有所养后顾无忧。动员活力老人到“青春里”养老社区集中居住;建立“雨巷里”微型养老服务站,实现“离宅不离街”,让老街居民安心养老。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成立“书话雨巷”老街故事会,邀请老党员生动演绎庄行红色故事。启动“文化天天演”工程,每日上演经典评弹赏析、戏曲赏析、清音传唱等曲艺演出。公共配套提质增效。计划打通“庄行路—庄北路—兴民路”环路,新建13条支路路网,提升镇区路网能级。新建社区商业设施、综合运动场,改扩建庄行学校、烈士纪念碑文化公园、二级特色医院和康养示范中心等,完善区域公共配套设施。让老街的改造更合民心、顺民意,改造的成果“面子”更靓、“里子”更暖。
庄行镇将继续贯彻调以务实、研以致用的精神,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各级干部开展工作的真把式、实招数,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到困难的工作上去,让调查研究赋能庄行老街蝶变焕新,真正做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