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建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动体制、动权力、动资金、动利益的难题多,必须市委书记亲自上手、高位推动,发挥好领导和牵引带动作用。为此,本报推出“市委书记谈城市基层党建”栏目,刊发有关地方的经验做法,推动市委书记把这项工作抓在手上,不断开创城市基层党建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同时,人口快速集聚,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许多难题。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不断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城市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
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把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合肥是一座快速成长的城市。2011年区划调整以来,全市城镇化率从66.4%提高到75%,实有人口已突破千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大城市病”随之而来。市委认为,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既要看发展快不快、建得好不好,更要看管得行不行、品质高不高。综合研判城市状况,我们感到,必须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把城市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资源整合起来,增强基层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整体效应。城市基层党建涉及体制、资金、利益等诸多因素,没有“一把手”亲自抓不行,没有强有力举措也不行。为此,我多次主持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议、深改委会议和党建领导小组会议等进行部署推动,并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为市委一号课题和书记工程,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为契机,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的意见》,同步配套深化街道体制改革等8个文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制度体系。
抓好街道体制改革,推进“赋权、减负、增配”,让街道“归位、专注、高效”。街道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枢纽。街道强起来,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巩固,基层治理各项任务才能落地。我们抓住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打出一套“组合拳”,街道党组织“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功能显著增强。在“赋权”上出真招,不仅赋予街道对公安等有关上级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对街道规划的参与权等5项权力,还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部门派驻街道机构的指挥调度、考核监督以及人财物等下放给街道。在“减负”上动真格,全面取消一直以来让街道感到“压力山大”的招商引资任务及考核,基层普遍反映,有更多时间精力抓党建、服务和治理等主责主业。在“增配”上用真劲,从并不宽裕的市级行政编制中压缩5%充实街道,统一要求配备街道专职副书记、组织委员等,这样的力度前所未有。
强化系统建设整体建设,推动从“相加”走向“相融”,促进互联互动常态化。城市基层党建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既要有整体思维,又要讲究系统方法;既要构建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又要注重“点线面”结合打造区域互联互动共同体。纵向上,我们进一步明确市委、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四级责任,市、区两级成立领导机构,街道、社区分别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区、街道党员领导干部担任下一级党建联席会议负责人,逐级建立健全调度通报、督促检查等制度。横向上,健全完善互联互动机制,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把驻区单位、行业系统广泛动员起来,让“地理”上的“近”转化为“情感”上的“亲”。深化市直单位与城乡基层“四联四定”工作,推行行业系统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在“物理结合”中催生“化学反应”。
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一座城市有没有魅力、亲和力,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市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让群众满意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提质提速提品提效”,整合基层党建、治安维稳、社会保障等各类网格为“一张网”,全市统一编码,建立综合型网格员队伍,健全“巡查、报告、解决、督查、反馈”等闭环运行机制,做实网格党建,促进精细化治理。进一步加强党群服务阵地网络体系建设,提供优质专业精准服务。近几年,我们下大气力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环境卫生搞好了,上学、就医、停车、读书、健身等更方便了。合肥连续多次入选省会城市“幸福榜单”,今年再次入选“十大美好城市”榜单并名列前三甲,其中“民生实惠很到位”是重要的加分项,城市基层党建也功不可没。
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形成在基层一线集聚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导向。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工作,离不开一支懂专业、有情怀、能担当、愿意扎根基层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我们积极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人才有施展舞台。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岗位等级序列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按照不低于本地事业单位管理岗10级职员工资标准落实薪酬待遇,每人全年收入增长9000多元。健全年度轮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制度,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为每个社区增设专职副书记和一定数量组织员,充实基层党务力量。我到社区调研时明显感觉到,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更高了,“体面感”“获得感”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