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潮”。走进横渡镇东屏古村,岙里溪穿村而过,一座座明清建筑夹岸而立、错落有致,密密丛丛;河上,架着“福履桥”“折桂桥”和“风月桥”三座石桥,连接着两岸;河中,潺潺流水轻拍桥墩,簌簌作响。村庄里古朴的建筑、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它荣获“中国画里的村庄”称号。
江山留胜迹,往来成古今。繁多的古建筑背后,是道不尽的兴衰过往。此前,东屏古村经济基础薄弱,公共设施破旧,老宅也年久失修,村子被野草占据,村庄显得荒凉不堪,大片的山地似乎也在制约着村庄的发展。
怎么办?惟有破旧立新。
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政策一出,如一股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小山村。古村借着“千万工程”和传统村落保护的东风,在做好整体环境提升的同时,更将老屋改造,保存好历史文化资源纳入了工作重点。
“古建筑是我们村庄的宝贵财富,必须保护利用好。”东屏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正贵说。
来到亭旁镇包家村,青砖黛瓦,飞檐斗拱,大量的明清古建透着岁月的沧桑,苍松翠柏掩映中,“浙江红旗第一飘”焕然一新,绽放出多彩的风姿。
“包家村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红色底蕴丰厚,闻名浙江的‘亭旁起义’发源于此,起义的重要指挥点和接洽点都发生在包家村,总指挥包定烈士就是我们包家村人。”包家村党委书记助理邵智韦说。
近年来,包家村追寻红色足迹开展红色旅游村庄建设,以文化为灵魂,用好用足“红色资源”,全力激活“红色基因”,亭旁起义纪念馆、亭旁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包定故居等一批建筑得以保护修缮,地名馆、清廉馆、老公社民宿、赤子剧院等项目相继投入,古建蝶变重生,得以继承先烈遗志、教育后人。
以文化人,塑形铸魂。“千万工程”20年,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也为传承乡村文化、培育乡村风尚夯基垒土、搭建舞台。
同样位于亭旁镇的杨家村,是浙东文化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也是三门湾文化积淀最集中地和文明源头。杨家板龙以414米的长度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三门祭冬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台州市世界级人类非遗零突破。
文化是村落的灵魂。“千万工程”,刻录下守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殷殷期盼、耿耿心志。
花桥龙灯始于南宋建炎年间,文化内涵丰富,制作技艺精巧,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还建立了花桥龙灯传承基地,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重放光彩。
三门石窗造型多样、雕琢精致、图案丰富、寓意深邃,高雅与俚俗同在,儒、道、释三家共存,显示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体现了三门湾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三门还有讨小海、小坑村狮子拳、上鲍木偶戏等非遗项目,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这些项目被重新挖掘、整理、恢复。
以新思想凝心铸魂,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今日三门乡村,家家户户,亮出乡规家训;村村镇镇,活跃百姓宣讲。
接下来,三门将在城乡建设中继续融入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加快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处理好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历史遗存、守好文化根脉,努力做好城乡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让城乡留住记忆,让群众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