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上海淮南商会,组建淮南市住沪委员工作室,成为全省第一家异地委员工作室,为异地委员履职服务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优势,为淮南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出力。
成立淮南市律师委员工作室,成为全省第一家律师委员工作室,为律师委员搭建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进一步健全了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让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直接,体现人民政协的政治性、人民性要求。
通过两个生动事例,看到淮南市政协通过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独具创新性、探索性与实践性。
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是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设计。近年来,市政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协商民主的形式、载体和渠道,力求“专”出特色、“专”出质量、“专”出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协商格局日趋完善。市政协初步形成了“1+6+X”的协商格局,“1”即以政协全体会议为龙头;“6”即保持双月协商频次,以资政会、议政性常委会、市委书记领衔督办重点提案为重点,以专题协商、对口协商和界别协商为支撑;“X”即开展若干专题民主监督、调研视察等协商活动。十五届市政协以来,组织开展重点协商32项、重点民主监督17项、重点调研33项。
协商机制逐步健全。制定《市政协协商工作规则》,修订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工作规则和专委会通则,以及提案、调研、反映社情民意、新闻宣传等方面制度。探索建立四项工作机制,将民主协商贯穿履行职能“前、中、后”各环节全过程。建立选题事前协商机制,围绕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提出协商议题,经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后,政协工作要点由市委转发,政协重点协商和民主监督活动计划由市委办、政府办、政协办联合印发、共同组织实施;重点调研课题由各专委会与对口联系的党政部门协商确定。建立方案制定协商机制,每项课题都开展充分“预调研”,制定详细方案,征求相关党政领导及部门意见建议,做到“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建立成果转化协商机制,出台协商成果办理规程,对协商成果报送、吸纳、反馈、通报作出规范性要求,每年在全会上印发《协商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建立成果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协商活动质量评价办法,每年开展优秀协商会、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等评选表彰,推动协商工作从关注数量和形式向关注质量和效果转变。
协商渠道更加丰富。推动协商在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中更加彰显,每年全会前集中开展“提案撰写月”活动,完善“市委书记领衔督办、党政分管领导领衔督办、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三个层次的重点提案督办模式;建立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初审、分析研判、分类处置工作机制,十五届市政协以来,被全国政协采用3篇、省政协采用21篇,报市委、市政府91期,获市领导批示140人次。推动协商向网络拓展,开发“淮南市政协”履职APP,设立网上“淮南政协书院”,把委员读书与参政议政结合起来;2022年7月开通运行委员“微建议”平台,与市政府“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互联互通,委员共报送各类微建议300余条。推动协商向基层延伸,每年6、7月定为“界别活动月”,组织委员深入基层开展送医送药、法律服务、调查研究等活动;推广建设“委员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有各类“委员工作室”63家,进驻省、市、县区政协委员615名,累计开展活动420余次、“微协商”170余场,有效提升了协商民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