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亭林镇寺北居民区,有一片叫“寺嘎宁”的小菜园,由居民自己参与设计治理。从原先的闲置土地,到如今整齐划一的菜地,变化的背后,是自治共治的力量。
寺北居民区建于2002—2005年,由来自东新、红阳、亭北、亭东等6个村的农民移地建房户组成,共有450户1800多人。和城镇居民区不同的是,寺北居民区属城乡融合社区,虽然以居委形式管理,但无物业、无业委会,社区治理力量弱。居民只转身份,未转意识和习惯,自治意识不强,从而引发的社区治理矛盾不断。“原先这块地,居民们抢着种,从而引发不少矛盾。”寺北居民委员会副主任周婷慧介绍说。
社区自治是破解治理难点、提升治理能级、彰显社区温度的决定性因素。为进一步回应社区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突出居民参与的主体性,去年,区民政局以寺北社区为示范点,整合规划、建筑、社会组织等专业力量和社区居民、居委会、驻区单位等自治共治力量,通过多方协同、民主协商、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社区“大”环境改善和居民“小”环境美化。
为引导居民规范种植,寺北居民委员会召开小菜园设计民主协商会,由居民投票决定。今年3月,重新改造的小菜园正式亮相,不仅可以种菜,还有蚯蚓馆、堆肥箱、中草药园,可作为小朋友的科普教育基地。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则馈赠瓜苗种子给居民,并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此外,居民们还有工作排班表,一起维护小菜园。
“‘寺嘎宁’是金山话,自己人的意思。居民的事由居民议、居民办、居民管,我们以参与式规划为切入口,共同推进社区环境改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周婷慧表示,在参与式规划的基础上,将逐渐形成寺北社区的治理模式,并培育社区治理的自治队伍,形成标准化的治理标准和规范,从而提升寺北社区治理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