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苏州 > 文字新闻
“一区两中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8  来源:苏州日报  发布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

  两年前,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三大国家级平台的落户,为这片创新之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的科技创新矩阵。

  “一区两中心”的建设发展,既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苏州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核心技术攻关、公共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场景开放、创新生态营造等领域实现一系列突破,园区的产业创新能级步步高。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他们与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与转化平台(CGT平台)”已在全面推进。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为促进生物医药领域新型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国家战略需求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一次强强联合。系统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细胞与基因治疗研发与转化平台(CGT平台)将通过建设2个研发与转化子平台、攻关4项重点技术,推动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为感染、肿瘤、遗传病等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转化平台和新型治疗策略。

  同时,平台还将聚焦医学科技前沿,引进培养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协同创新、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

  生物药国创中心以开放的心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共建单位的一致好评。“这种合作共建模式非常好,可以高效地集合‘众家之长’,推动了协同创新,让技术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该负责人说。

  这样的珠联璧合不是少数。两年来,生物药国创中心联合大院大所、高校、行业组织等开展合作共建,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技术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如生物制品检验检测平台、ITBT创新平台……

  此外,生物药国创中心围绕核心领域,设立专项研发资金,牵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梳理并形成了核酸药物、细胞疗法等一批“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项目,汇聚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机构,攻关“卡脖子”问题。

  “揭榜挂帅”的发布,打开了生物药科技成果转化之门。

  2022年,生物药国创中心推动区域29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选“2022中国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上市企业总数达24家;推动区域新增Ⅰ类创新药临床批件151张,新增上市新药6个;助力70家生物医药企业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约150亿元,区域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已得到国际大药企的认可。

  在苏州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最新发布的Wi-Fi7FEM新品进行阶段测试。放眼全球,目前在整个行业内,拥有Wi-Fi7FEM产品的厂商并不多。

  依托园区良好的创新氛围、产业生态及营商环境,多年来,汉天下的发展蓬勃迈进。

  园区布局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起步早,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吸引了许多头部企业加码投资。2021年,汉天下在苏州纳米城落户总部大楼,重点承担研发、测试等功能,将进一步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国产“突围”。

  近年来,园区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围绕MEMS、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持续加大产业链、创新链布局,集聚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一批国字号科研院所,建设了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姑苏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以国内首条市场化、全开放的MEMS中试量产平台为代表,打造了完善的微纳加工、测试分析平台体系。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可以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为企业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优势。”汉天下CTO赖志国表示,依托“一区两中心”建设,汉天下联合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在场景与平台建设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宽带通信滤波器芯片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在宽带通信滤波器芯片技术领域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射频前端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加强企业优势技术竞争力。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两年以来,瞄准国家和产业发展全局的创新需求,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进一步推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形成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技术融合点和产业创新的辐射源。

  目前已经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研发项目7项,组织“揭榜挂帅”项目3个,在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6英寸单晶衬底等一批前沿技术。

  重大项目的申报、“揭榜挂帅”的实施,强化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了科研攻关能者上的创新生态。

  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中,平台型企业是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动力。

  背靠科研院所,中科行智就扮演着链接产学研的桥梁角色。

  “我们对科研资源比较了解,又离创新企业比较近,如果遇到企业有技术研究的需求想找高校科研团队,我们就会积极对接,已经有过好几次成功的案例了。”公司董事长彭思龙说。

  作为苏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园区明确了要在技术应用示范、政策试验、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综合性、多样化的先行先试。

  两年来,试验区加速推动科研平台建设,“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获批,IT+BT融合创新中心投用,入驻19个重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提档升级,累计服务区内80%的IC设计企业。

  随着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深耕产业一线的中科行智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政府的决心与力度。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技术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企业也需要竞争和成长的空间。”彭思龙说。

  不仅在搭建开放创新平台层面,试验区核心区立足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主线,通过培育优质创新主体、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应用场景落地等,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优生态。

  ——壮大优质创新主体。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引进华为、微软、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培育思必驰、企查查、同元软控等本土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试验区已培育人工智能相关上市企业16家,各类独角兽(含培育)企业54家,各类瞪羚企业187家。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积极主动承接国家战略任务,加快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核心技术攻关突破,2022年共组织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申报上级项目,获得上级资金奖励近1.5亿元,骨干企业关键技术产品创新优势加速显现,“卡脖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加速应用场景落地。构建以“AI+制造”为特色,以“AI+文旅”“AI+医药”“AI+金融”为重点,以交通、环保、教育、农业等领域为示范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示范体系。截至目前,累计发布应用场景清单79项,举办应用场景开放对接活动22场,其中34个场景成功落地。累计遴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企业60家、标杆示范项目30个。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犹如驱动经济列车稳健前行的重要引擎,正不断推动园区产业创新能级跃上新台阶。

上一条:“昆爱·有缘”交友服务品牌发布仪式举行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